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测评就是依据一定的测评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诊断、强化等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一些偏差。 一、测量指标体系的片面性。 测量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指标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是对学生品德进行测评的依据,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品德测量的可靠性、可信性。目前,学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存在内容不完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学生品德测评…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求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五个维度,综合评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品德内涵的复杂性,有关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测评问题一直是德育研究领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短板,测评技术与方法的探索也相对较少。因此,研究中小学品德发展水平的测评方法,开展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测评实践,对于丰富品德测评技  相似文献   

3.
品德测评是现代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阐述了品德测评的概念,回顾了我国由古至今品德测评的一些方法,并且在对这些方法作出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品德测评工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上海普教系统已经经过了多年的中小学品德测评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作一点简单的回顾。通过实践学生参与品德测评的主体作用有所增强。现代品德测评所提倡的一项基本精神,就是要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等待考评的状态,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品德测评,成为测评的主体。由于在测评过程中,需要每个学生自订品德努力目标,自我实践,自我记录,注重自我评定和学生互评,所以就比较能调动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内化。通过品德测评工作的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提高,尤其围绕品德测评工作,一些基本观念得到  相似文献   

5.
综合测评 以评促教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纬虹学生品德测评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德育迫切需要科学的品德测评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品德测评的实践中有大量的经验和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或总结。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傅宝英 《中国德育》2006,1(10):18-19,41
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简称品德测评。它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工具),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被测评者在某一时期主要活动领域内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做出数量或价值判断,或直接概括出个体品德行为独特性的过程。它既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事实判断  相似文献   

7.
品德情境测评法在学生品德测评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陈旭真实、客观、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品德,反映学生品德的全貌,是发挥品德评价的教育、管理、选拔和调节功能的前提,也是目前学生品德测评工作的主要障碍。国内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实施品...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华中师大教科院汤萌所谓品德测评,就是依据一定的品德测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量与评定,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指导、考核、激励、管理等功能,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  相似文献   

9.
“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是品德测评中形式主义严重,或走过场,或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或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未能抓住德性本质,与学生的品德实际相去甚远;二是品德测评缺乏真实性,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对学生德性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过程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品德测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调整德育目标、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效…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学年起,上海市各中学开始全面实施“学生品德测评方案”。开展学生品德测评,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增强教育实效,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在开展学生品德测评的过程中,“学生品行实录卡”则是一份比较重要的实施工具。在世界教育评价研究领域内,“学生品行实录卡”是一份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测评工具。在国际通用语言英文中称之为 anecdotol record card“轶事记录卡”,而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二实验学校是省教委直属的一所学校,地处长春市南湖新村。有人曾把它比作为吉林省的“景山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促进智能的发展,该校在16个班进行了“品德行为测评”实验。其中8个班是实验使用《品德行为测评手册》。实验的目的是以品德行为测评为突破口,改革传统的德育方法,调动学生、家长及班集体积极参与提高与培养品德素质的意识,提高了德育的效率与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品德测评的信度、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生品德测评的信度、效度研究吴倩一、品德测评信度、效度研究的重要意义品德测评,是指教育者、学生群体(包括学生个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系统搜集有关信息,对学生某段时期的品德作出价值判断,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学生品德测评不仅仅是学生学期结束时的评语,而应该是贯穿整个学期过程的教育。学生不应该只是测评的对象,而应该是参与测评的主体。对学生测评不仅是班主任,还应该包含学生自我,学生相互之间,甚至包括全校教职员工、家庭与社会等等。然而,传统品德评定作为社会主义德育的一部分,却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平时不注意运  相似文献   

14.
冯胜平 《学周刊C版》2019,(1):100-101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课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5.
品德测评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工具),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被测评者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数量或价值判断,或者直接概括与引发品德行为独特性的过程。品德测评针对品德中的共性特征可以采取数量或价值的判断形式,对品德中的独特性则可以采取评语描述或概括的形式。品德测评虽然包括品德测量与品德评价,但却不是它们的机械相加。  相似文献   

16.
如何科学地测评学生的品德,这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而又苦于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中讲质量、求效益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全面正确地掌握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品德测评实践中所试用的种种方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正确地选择与运用适合于测评对象的各种品德测评方法。为此,我们从当前中小学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中,概括出了以下十种测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利弊及其相互关系做了初步的比较分析。这些品德测评方法的概述、命名与分析都是试探性的,提出来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品德评价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如何。作为科学的德育学科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品德测评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品德测评是否可能,有无必要的问题是品德测评理论与实践中基础之基础,在肯定品德能测要测的基础上阐述有关品德测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这是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中共中央1994年8月31日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表明品德测评既是品德素质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中心调节环节,又是开发与促进其它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与分析当前品德测评的改革趋向,对于有效发挥品德测评的功能以及德育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量调研材料为依据,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当前品德测评方法改革的各种趋向,重点分析了教育化、客观化、区分化、效用化、综合化与现代化等六大趋向,为品德测评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飞 《快乐阅读》2011,(26):91-92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主义教育阵地,更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及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实现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工作,以核心价值为标准,坚持测评主体和场所多元,注重多方沟通,重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察。在大陆地区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品德测评需瞄准测评目的,发挥测评教育功能;拓展测评主体,丰富测评内容;强化过程测评,善用多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