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初的、本源性的希腊哲学是对人的生存境界的追问,“此在”在世界中如何敞开,如何显示其意义的智慧性探究,即是关注时间性界限中的有限个体的生命自由地实现其生命价值,而这也正是构成现代哲学的重要维度。本文认为,现代性哲学思想意味着三个方面:人活着,人实践着,人审美地生成。人的生命活动展开及其展开的形式探讨是现代哲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庄周梦蝶”的寓言意象在庄子哲学中有着丰富的意蕴,其所表现的生命意识是庄子对个体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把握。庄子“物化”为蝴蝶,在悠闲自在的梦境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梦境消解了人与物的区别,人与物合为一体使庄子达到了自由的“道”的境界。庄子以蝴蝶的身份探索生命的价值,追寻自由的人生境界,以梦境的美好批判社会的黑暗,在梦与醒之间实现自我境界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后期,商业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特点,理学的禁欲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社会上涌现出一股争取个性自由,实现人性解放的近代启蒙思潮。《西游记》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文章主要从孙悟空这一形象入手,阐述了孙悟空享受原始状态的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追求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从而反映了作者的自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重视个体生命价值,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这是道家哲学的真正本质。这种精神特征,对作家个性的形成、文学的创新与繁荣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哲学精神,使作家艺术家得到精神的超越,人品与文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以往人们多注意其消极一面,应对其积极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丁晓明 《考试周刊》2012,(31):174-174
1.生命关怀 1.1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中的“价值”是属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概念。价值是指事物(包括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必定与外界物相互关联,那么就伴随着价值问题,这就决定了人在反复的与外界物相互联系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层面,“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而在文化层面,“爱与美是生命的属性,是生命求永生的形式”(沈从文)。无论爱,还是美,都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可见,人的精神对社会及作为个体的人都有着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文中立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在哲学观念上研究自由问题不等同于在政治、体制上研究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无禁区,自由与人不可分离,自由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与发展的问题。本文力求揭示马克思立足于人的解放发展,揭示自由与人的“类生命”本质之间的联系。真正解答了哲学史上关于自由问题的“斯芬克斯之谜”——人在本性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17,(2):25-33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意味着对可能世界的敞开。这种开放的姿态,体现着个体建构价值生命与生活意义的精神倾向。教育自其诞生起,就与个体生命处境性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相关,它不仅指向个体的"肉身",还指向个体的意义世界,内蕴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层领会与价值关怀。在教育中,生命价值启蒙指涉的是引导人从生命的无知与无根性中走向生命主体的自觉,从而抵达生命自由与解放的"无蔽"状态,并能够真正有勇气面对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的整体命运。在当代,关注个体切身的鲜活生命经验与生活意义,积极推动个体的自由生命与"美感生活"的整体生成,将有助于不断夯实教育的德性根基,落实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目的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5.
自由,在政治上的基本含义是个性自由与民主,在哲学上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支配及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性之所在.政治上的个性自由和哲学上的精神自由都是人生幸福的本质性内涵.自由与幸福绝不能割裂.对人类自由的感悟和认识,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人生幸福的实质.幸福,存在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术界既定的价值概念已将价值哲学导向了价值虚无主义;价值哲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准确认识、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价值物只能是人的社会本质──自由精神的对象物;价值主体只能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类。  相似文献   

17.
休闲作为生命的一种形态,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它既是“顶天”的,也是“立地”的。所谓“顶天”,指的是休闲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和价值意义。如果仅仅将休闲看作是一种世俗生活的形态,一种生理上的休息与调适方式,不去深究其所蕴藉的文化、哲学、美学的涵义,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休闲,就不可能在优化人性、提升生命质量、提高生活品质方面,摆脱繁琐的世俗功利性事务的纠缠,获得精神和心灵层面的自由与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闲是生命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也是人的一种优雅的生活情怀。它推动人类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领域,表现出人的自由、自在、自得的精神特征,让人在追求全面发展当中,真正地确立起以有限的生命进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领域的生命理想。所谓“立地”,指的是休闲作为人的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实践的一种范型、一种生活常态。它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曲高和寡式的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能够让大多数人在解除劳动疲劳,获得生理的休憩、满足与精力的恢复的同时,营造出心灵的空间,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入到精神与心灵和谐、自由的境界,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质,让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9.
谈作文,必然涉及作文教学。论及作文教学,就要从“教育”说起,特别是要从“基础教育”说起。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使人形成一种自我选定的生…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上看,"三生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性教育,是让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人生教育,是通过关爱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价值从而惠及社会良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人才和人格形成的生命动力之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深层底蕴,应当深入到人的生命理性、生存理性、生活理性中去,这样就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哲学精神结合进来,即通过"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而实现"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人本价值精神。"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