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孩子长大了要上外面吃饭!” 母亲看我第一次吃力地用筷子夹菜时的神情是十分认真的,同时,她也认认真地说了这一句话。 也许每一个母亲都有这样的心态,她的孩子初次用筷子吃饭的时候,她总要不动声色地看着孩子握筷的长短——越握在筷子末端,表明长大了越能干事业挣吃穿,尤其是对于农村的母亲,特别是我的母亲来说。 我母亲就是这样认为的,在我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我们中国人每天吃饭都少不了用一种工具,那就是箸,也就是筷子。世界上至今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的人习惯直接用手吃饭,我们见了不免会皱眉头。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发明筷子之前,也是吃“手抓饭”的。  相似文献   

3.
人一出生,陪伴着我们的是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用筷子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而埋藏在我心底最深处的,却是我的第一次误会母亲。那是一个雨天的下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考试,教室  相似文献   

4.
⒈丫丫不好好吃饭,把筷子含在嘴里到处乱跑。⒉丫丫用牙咬筷子。⒊丫丫用筷子敲小朋友的脑袋。⒋丫丫照着老师教的正确方法,用筷子吃饭。丫丫刚学会用筷子吃饭。你认为丫丫的哪种做法是对的,就在旁边的“□”里“画√”。你再说说,为什么丫丫的其他做法是不对的呢?使用筷子要注  相似文献   

5.
小学五年制第七册《避雨》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青青的麦苗有一筷子高了,正赶上拔节。”句中的“筷”是第一次出现的生字。教学时,教师正音后就提问开了: “谁能讲讲,筷子是什么意思?”教室里,学生面面相觑。虽说天天用筷子,可怎么也讲不出它的定义。教师无奈,只得来个包办代替:“‘筷子’,吃饭的工具呗!”(板书)学生随之哗哗地翻开作业簿,在上面写上了“筷子——吃饭的工具”的词解。至此,“筷子”的教学宣告结束。对此,我想到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到亲戚家里去串门,见到他家十一岁的孩子用汤匙吃饭,我就问孩子:“你怎么不用筷子吃饭呢?”他说:“用筷子吃饭不得劲,从小我就没有学会。”,听了他的话我联想到,目前不  相似文献   

7.
感谢     
父母对于儿女的疼爱,天荒地老,难以割舍,情深似海。那天,下班回家,像往常一样,母亲将早已做好的饭菜端了上来。饥肠辘辘的我拿起筷子正要吃饭,在一旁玩耍的女儿却走了过来,大声对我说:“爸爸,你忘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8.
饭桌是家的一个凝聚点、集合地,它以无声的语言团聚了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家庭教育离不开饭桌。 这个每天都要重复的仪式 不就是教育吗? 我家有张杏木饭桌,每天都要擦得亮亮的,而且不能掉饭粒。“古人说得好,粒粒皆辛苦。”母亲一看我们掉饭粒就说这句话。 “吃饭要有个样,过去人都讲吃相,吃相不好,人家都笑话,说那人没教养。”母亲特别看重教养,可我们为了她说的那个教养,吃饭就不自由了:身子要坐直;眼睛不能盯着一个盘子里的菜;筷子要有准,不能在盘子里乱翻,更不能甩动;饭菜送到嘴里不能出声,更不能嚼出咔咔的响声;大人…  相似文献   

9.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母亲能干,孩子会很不能干。其实,母亲能干,孩子本应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被培养成能干的人,但如果是能干的母亲不懂教育方法,处处包办代替,那将会使孩子变得很不能干。我女儿今年三岁多,天天喊着“我长大了”,我就索性顺水推舟,让她尝尝长大的感觉。每天吃饭,看到我们大人都用瓷碗、筷子,她也嚷着我大了,不要铁碗和小勺。虽然我也担心瓷碗容易被打破,筷子不易夹到饭菜,  相似文献   

10.
地球是一次性的。“地球末日”不是没有可能 ,只是那日子距今太遥远 ,人们还顾不上管它将来的死活。时间是一次性的。比如对于一个人来说 ,过一天就少了一天 ,所谓前世来生“轮回”的概念 ,不过是宗教安慰战战兢兢的生命的一种把戏。这些硬性的“一次性”具有一往无前的特征 ,什么力量都不能抗拒它 ,改变它。这就是规律。我所反对的 ,是人为的“一次性”。比如 ,一次性筷子。我们用了几千年筷子。在我们祖先那儿 ,每双筷子都要使用成千上万次。他们还营造了“筷子文化” ,传为美谈。我们现在摩登了 ,要反其道而行之了 ,使用起什么一次性筷子…  相似文献   

11.
说说筷子     
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经开始用筷子吃饭了。究竟有多久呢?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里提到“纣始为象箸”,“箸”就是筷子,这是说殷商时期的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做的筷子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商纣王并不是最早使用筷子的人,因为殷商之前,竹筷、木筷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了。  相似文献   

12.
“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能使人快乐/母亲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能让人得到生命/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能让人陶醉”,看着这优美的诗句,你恐怕不会想到它是出自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之手。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做一首小诗或一篇文章,对唐山市光明实验小学熊学恩老师班上的孩子来说已是很平常的事。做完诗他们还要为每首诗加上不同的色彩:赞美母亲的诗该是绿色的,像高山、像大海;赞美春蚕的诗是粉红色的,它默默的来,静静的去,是一种宁静的美。每当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朗读着一首首略显稚嫩的小诗时,…  相似文献   

13.
筷子     
王清廉 《新读写》2008,(2):27-28
饭菜在小桌上摆好了,妻子递给我一双筷子。这是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眼前,不禁浮现出了当年母亲吃饭时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我第一次吃西餐是在南大街的“休闲小站”。 我一眼看到菜单上的“黑胡椒牛扒”,觉得挺有趣,更想体验一下不用筷子,而用刀、又吃饭的感觉,于是,赶紧点了一份。  相似文献   

15.
两种贫穷     
一这是两个人写的。一个人写道: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到西南某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目睹当地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形时,禁不住直落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小吃饭装饭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菩萨心肠的企业家无比同情,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另一个写道:一名记者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里“送温暖”。这位女工的男人早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  相似文献   

16.
筷子     
筷子,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用竹、木、金属、兽骨等材料做成,用来夹饭、菜等物。筷子的“筷”上边是“竹”字头,表示制作筷子的材料;下边是“快”,表示读音。“筷”是形声字,上形、下声。“筷”字下边的快是开心的意思,因为在篆书中,快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把刀,把东西切开。是开的意思。左边是竖心,就是开心。筷子的单位,有“双”,有“桌”,因为古人的饭桌是方形的,一桌通常放八双。现在我们的饭桌是圆形的,一桌是十双。筷子一般是双数,因为一支筷子夹不起东西。“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饭食为主,筷子成了吃饭特有的用具,是西…  相似文献   

17.
弯曲连接筷     
我发现小孩在吃饭时老是掉筷子,电视上的外国人吃饭也用不好筷子。这时我突然想:“如果能把两只筷子连接到一起,那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了。”于是我就开始想办法。但是用什么来连接呢?一开始我想到了喝饮料的管子上可以  相似文献   

18.
苦瓜     
……像香蕉,像月牙,淡绿色的表皮上隆起一个个卵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今天,我吃了一回“美味”苦瓜。“吃饭喽!”我一放学就向饭桌跑去,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黄瓜”放进嘴里。“怎么样?”爸爸笑眯眯地问我。“苦!”我加重了语气回答他。“没尝出别的味儿?”经爸爸一提醒,我还真品出点儿甜丝丝的味道。“哈!这就叫‘苦尽甘来’!”爸爸风趣地说。我爱苦瓜,爱它苦尽甘来的气质!苦瓜@袁野$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小学五(1)班!学生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10,(5)
母亲的爱像涓涓细流,你永远都不知道它有多长;母亲的爱就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们照亮人生道路上的黑暗;母亲的爱还像马路岔口的路标,指引我们该往哪里前进;母亲的爱像甘霖,它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田;母亲的爱像微风,它可以抚平我们心上的伤口。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母亲对我们的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一杯清茶、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这些就足够了。这个温情的季节里,祝全天下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相似文献   

20.
可爱的鹦鹉     
爸爸到榆次给我买了一只鹦鹉。它洁白的羽毛上有几块梅花似的斑纹,头上还有一块拇指大小的桔黄花斑,花斑上还有一个绿色的斑点,好像一颗美丽的珍珠。我非常喜欢它,它也非常听话。有一天中午,我吃饭时忘了拿筷子,鹦鹉看见了,就飞到厨房的碗柜上,用尖尖的小嘴把筷子衔了出来,飞到我的肩膀。我非常高兴,就给了它一碗毛毛虫吃。它高兴地用翅膀拍着我的肩,连声说:“谢谢!谢谢!”我说不用谢。于是它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突然,我家的狼狗黑黑看见了扑过来。鹦鹉不慌不忙地飞到桌子上,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快去玩,别烦我!”黑黑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