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产业转移的根本是制度转移和制度承接,制度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关键的因素,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实质是制度创新过程,产业转移承接实质是制度承接.该文从制度创新视角,考察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制度供给现状,并针对现有制度缺陷和制度缺失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方案,试图为广西乃至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内外双重动力的推动使得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省内转移和就业的规模大幅度上涨。其中,外在动力来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内在动力来自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分化。在产业调整和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呈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最终是有利于生产方式的变革的,而且在动力机制和制度内生性演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这一发展路径趋于内生化。  相似文献   

3.
从辽宁的情况看。农民增收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稳定。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比较大的脆弱性和波动性。因此。构建农民增收动力机制至关重要。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农民自发增加收入的内在力量的内生性动力机制,也包括外部环境与政府有意识地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的指导、调控行为的外生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尽管广西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而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自身的发展基础以及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广西不仅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自身的产业提升方向不太吻合,而且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因与自身的支柱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也未能形成核心的产业群。为改变此种态势,今后有必要在确立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运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手段以及努力实现产业转移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双方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但同时利益分歧也日渐明显。如何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益、协调分歧是处理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关键,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成为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承接的核心问题。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是各利益主体围绕分享的利益客体,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利益分成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分歧协商机制和冲突仲裁机制等具体机制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以贵州为对象展开相关研究,提出将外资作为判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得到贵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滞缓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应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市场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因素三方面深入剖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将中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运用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贵州应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区域,并与品牌企业合作,在省内已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逐步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群.这对完善国内产业转移的理论体系,增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操作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成功与否取决于供需双方的要素匹配程度.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坚持要素匹配原则,围绕投资方所关注的区域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和营商环境等要素,加强作为承接地的自生能力建设,努力提升自己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并用山东省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结果表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正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此,还需在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做进一步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指的是所有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外在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外生性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形成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以及积极参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主体不明确以及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从个人、政府、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四方面完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对广西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相关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机制、建立和健全有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的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等一系列提升广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能型建设社会动力机制的构建,是以对技能型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认识为基础的。技能型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助推技能型社会形成的各种力量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它包括自发型动力机制和自为型动力机制两种类型。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灵魂。政府是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重要主体:科学认知是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前提;制度体系是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重要内容;而保障条件则是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具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文化对德育的外部影响机制和内部影响机制。外部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德育主体,不同的德育主体通过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选择,进而产生对德育建构的影响;它主要通过文化对德育的信息传导、选择、重组等实现。内部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为德育系统的建构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及内容规范,进而规定和制约着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它主要通过文化对德育内部要素的预设、建构、导向、规范等实现。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促进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当前传统科普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普推广服务平台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本研究以服务科普推广的安徽远程终身学习平台建设为例,在分析影响平台运行的内外部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台的三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基于成人教育动力机制模式的分析,认识到人与成人教育组织行为效用最大化是成人教育动力源,教育技术与管理保障是其发展的动力基础,人员保障是其动力活力,评价是其业绩的表现,通过改变其运行机制提高成人教育的效率,以期促进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山西的日升昌票号已在广西设立了分号。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为各地商人的商业贸易活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保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清末民初,广西银行业崛起,票号负责人受聘总理银行事务。经过短暂的辉煌后,不仅其人被迫辞职,而且日升昌票也因倒欠公款而无力偿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票号的经营机制在近代社会里未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由于政府的政治干预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日升昌票号与政治联姻所导致的失败结局,从反面推动了广西银行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猪肉产业链存在着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竞争力低等问题,加快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链效率是关键。猪肉产业链整合不仅包括各经营主体的整合还包括物流整合、信息流整合以及价值流整合;同时,经营主体的内部驱动力和产业链外部环境的促进力是推动产业链整合的两大动力因素。内部驱动力在于对价值最大化、节省交易费用和协同效应的追求,其中价值最大化是根本内驱力。外部环境促进力主要是现代经济竞争和政府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的屠宰加工企业是猪肉产业联整合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新闻行业内部已经制定了不少行规行约。然而,仅靠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自我纠偏,效果十分局限。本文从导向、内容质量、效果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完善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自律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创新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使大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大学文化创新自身动机的产生以及创造热情的激发、创新行动的引发和推进,同样需要能量充足的动力驱动。大学应着眼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多种关系以及创新主体的精神领域,全面发掘可资利用的动力源,并通过动力平衡机制的建立和对动力作用关系的能动处理,使大学文化创新拥有稳定、持久的动力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