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乃是理智地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已是当今道德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而道德心理学则是“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门学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构建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拟定道德教育的计划、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道德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研究的意义作一粗略的概括,并就目前国内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哲学一方面可以运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对各种道德教育的计划、设想和实施手段进行理智的验证 ,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建议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 ,以及对道德、道德教育性质的广泛讨论 ,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哲学对这两种问题的讨论都对道德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西方道德哲学的视野中说明当今社会在对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典型困惑,试图通过对西方道德哲学发展路径的全面解析为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既要避免对道德进行抽象的、知识性的理解,又要超越道德的相对主义所带来的不确定的价值秩序,最终在交往道德教育中、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找到一种既能认同、践行多种道德内容,又能在文化多元和道德冲突中信守道德信条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教育既是哲学的重大课题,又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中,中国的社会伦理与个人的道德实践都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为此,人们试图借助学校道德教育寻求化解这一症结的良方。过去人们多倚重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进行道德教育研究,较少自觉地站在文化层面思考道德教育问题,未能对道德教育进行积极的文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与经验性并存、自觉性与习常性共在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哲学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隐蔽课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逻辑与现实的必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道德哲学甚至比正式的道德课对道德问题更具解释力,因此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道德发展及道德教育问题今天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人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以求对此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由于当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把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这类认知问题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内,并扩大到社会认知的范围内进行了具体研究和理论探讨,使我们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与此相关的许多道德教育问题的认知不断有所深入和提高。本文就其中之一的道德习惯及其培养的基本观点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道德习惯及其本质特点要探讨道德习惯及其培养问题,我们必须先对“什么是道德习惯”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先较为深入地对道德习惯的本质特点作一阐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展开与此有关的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首先,必须是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习惯,即含有一定的道德内容、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的习惯,才称得上是道德习惯。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动中可能有意无意地养成一些使活动变得简易、轻松的习惯。我们不能把这种习惯随便地看作道德习惯,因为它们只是行为动作(或考虑问题、表达感情)的模式的反映,它们强调的是怎么做(或怎么想、怎么表现感情)而已,它们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却未必有一定的道德意义。道德  相似文献   

9.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依赖经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经典的道德哲学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道家老庄关于自然之知与道德之知两种知识以及“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的区分,来认识道德教育在知识化之外的非知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沉思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学风。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而对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现实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道德教育观,并在对其评价中从新的角度对现代的德育工作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4.
教师和学校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非常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的教育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因为所有的教育都会涉及人的内在的价值系统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态度与道德的行为和习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努力提升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5.
肖川 《青年教师》2005,(9):43-43
教师和学校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非常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的教育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因为所有的教育都会涉及人的内在价值系统的发展。为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态度与道德的行为和习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努力提升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毋庸置疑,是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学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学说描述了道德认识结构不变序列的普遍发展过程。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用他的毕生精力把这一学说精心构造并扩建成为一个包括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思维在内的庞大的研究综合体。本文拟对这一综合体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一番简要的评述,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道德教育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组成自然也要实现这一转变。德育现代性的核心特征是主体性与发展性,而中心任务则是实现德性现代化。幼儿德育阶段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德育主题,关键在于幼教工作者所拥有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师书宬     
《教师博览》2005,(7):56-56
《道德教育哲学与素材》从书前言无论怎样定义“道德”,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道德滑坡”已经成了当今的一大社会问题。与之相应,学校的道德教育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境遇。虽然政府发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然而由于道德教育一直停留于传授僵死的道德教条,由于一直以来道德哲学是一个无人涉足也不容涉足的禁区,所以,思想道德建设或者说德育,实际上仍然是在浑水摸鱼,仍然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为此,中国教师用书网特推出《道德教育哲学与素材》丛书,在本次推荐的书中,既有代表道德哲学最尖端的杜威与柯尔伯格等人的著…  相似文献   

20.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