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的西部开发及其社会成效”的最终成果——《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心》,于2008年5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余子侠与冉春博士合著而成,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由博士生导师罗承选教授等共同撰写。  相似文献   

4.
开发和利用乡土人文教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徐特立同志曾经指出:“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育,就是乡土教材。”钱三强同志也说过:“我在故乡时间是短暂的,但故乡的一切都熏陶着我。”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是“家国一体”。“国”是放大了的家,家——家乡——国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不断引申。富有浓郁乡土人文特点的教育能给青少年以亲切感,符合青少年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必须帮助他们从小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认识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作者有感于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唯理性教学模式”日益突出,人文性素质内容被严重地遮蔽甚至削弱曲解的状况,就中国当代文化思潮与教育中的人文性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认为人文素养是“人”的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当下即时的社会,教育语境中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悟”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恒”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教学活动中,又以启发性教学的思想来体现“悟”的精神。“恒”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使教育活动立足于人本身,形成了中国教育富有人文性的特征。教育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正是中国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育创新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笑最新信息链接:1.《二00二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开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5日在以“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各国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早已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现实的迫切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以全新的定位。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我们时不时地看到这样的现象: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袍”;不到位——工具性“流于形式”;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课上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明确两者的关系地位——科学教育是“明”,人文教育更多是“隐”;科学教育是主线,人文教育不可喧宾夺主,人文教育要有机地融入科学教育之中,做到自然合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聚讼不已、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未停息。然而,细细想来,人们的观点——这里指讨论中占主流的又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工具论”和“人文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说来,“工具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强调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但一般并不否认语文课要渗透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一个教育史的考察——兼论专业教育叶赋桂张凤莲90年代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再一次把人文教育带入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人文教育的展开不仅会加速正在变革的中国教育模式的更新,还将开辟中国教育科学的新领域、新思维和新局面,同时中国古典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2.
秦德祥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1):65-68,82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比“民族音乐教育”的提法更准确,内涵更广,立足更高。中华民族音乐母语应该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包括中国新音乐。诗词吟诵音乐是中国传统人文音乐的要项,是实施音乐母语教育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室是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员的重要场所培养学员人文素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方式多种多样 :将人文知识列入教学计划 ,进入主课堂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建立第二课堂 ;进行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对于实验室而言 ,利用实验室开展人文教育是让学员接受广博的、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即“知道”,让学员在实验中实践人文精神即“体道” (人文知识——知道 ,人文精神——体道 ,见庄子《知北游》) ,努力让学员做到“知道”和“体道”合一 ,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员人文素质。在实验室开展人文教育明显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移植模仿这一自然逻辑思维展开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张立足中国国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分立。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西方古代教育中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中都包含了人文和科学的内容,只是到了近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才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状况。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分立今天尤为明显,并突出表现为人文教育在科技教育的挤压下日益被忽视。人文教育被忽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复归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应有位置。一、加强…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唐斌尹艳秋近年来,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问题成为了高教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应指出的是,在目前的理论探讨中存在着一种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认识,似乎在教育中弘扬了科学精神,不仅不利于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带来了前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广西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以“发展和提升广西经济、文化”为广西职业教育的策动力,坚持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外交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发展观,建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为此,由国际课程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dwm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日前主办了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文底蕴的流失提供了一个防疏堵漏的良策。作为课改主战场的课堂,在还师生以“精神”自由上提供了许多可利用的契机和可拓展的空间。笔者兼收学、做、感,并蓄为一孔之见——“敞开人文情怀,创生‘绿色课堂’”。其建构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从人文性的角度关注古诗欣赏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福音”——人文性的复归。摒弃传统意识,重新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就成为理性再认识上的一种必要。语文教育的三大人文特征“修文”、“审美”、“立身”。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体现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