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末改革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清末法制改革"尤为突出。据粗略统计,仅2000—2010年硕博学位论文中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选题就达60余篇,涉及研究方向主要有清末具体某项法制改革研究、清末礼法之争研究、清末人物与法制改革、清末法制改革比较研究。虽然"清末法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但亦存在诸如研究内容重复、研究视角狭隘、史学界的关注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礼法之争”是中国法制史上一次影响重大的事件。以往学界大多运用法学的研究方法,并较多地从外来因素的角度来剖析这场礼法之争,本文试图运用史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对“礼法之争”的原因、结局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法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讨课题。古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亦为一代又一代的圣哲们所思考和关注。而在古代中国持续几千年的礼法争论历史中,先秦礼法之争,无疑是涉及领域最广泛、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先秦礼法之争中对礼法关系——即道德与法律各自作用及相互影响的许多研究和定位,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辩证思考,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诸多伦理方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大清新刑律》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刑法典,也是清末法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参与起草了这一刑法典,以后又起草了民国初期的《暂行新刑律》,前后共在中国工作了十年。他能在中国长期工作,是因为它深谙现代刑法学、学会了中文、与沈家本配合默契。在清末的礼法之争中,冈田朝太郎站在"法理派"一边,并用现代刑法学理论批驳了"礼教派"的一些观点。《大清新刑律》主要吸收了日本、德国刑法的内容,礼法之争实为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争。  相似文献   

5.
论礼法     
礼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历经融合与分离,其内容十分广泛,独具等级森严,家族本位,互补合 一特征。礼法作为一种法律传统对中国法制现代化产生影响。我们对礼法应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换,加速中国 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重新思考清末"礼法之争",对于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是颇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7.
西汉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阶段。汉武帝采董仲舒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制思想,并以其指导西汉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律制度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中,《酎金律》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西汉统治者法制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了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的起始及其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认为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始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教育法制现代化也是一波三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步入快车道,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成型,但立法之后的执法、普法等各个方面还要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9.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清末变法修律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末变法修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活动。实证表明,清末变法修律虽然是我国法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它毕竟是一次不成功的法律移植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对我国法律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修律是在外力因素的推动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和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一个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过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在沈家本的带领下,修订法律馆制定了大量的近代新式法律,但是遭到了礼教派的猛烈攻击,双方的争论焦点是如初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是为“礼法之争”。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生长于一定的文化、经济土壤,它应当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贸然的法律移植因为缺乏风俗习惯的支持而难以实施,从这个角度看,清末修律的失败是必然。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应该吸取这一历史教训,立足本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成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法合流"问题在我国自古有之,它的出现与发展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并对中国法制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古代的"礼法合流"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古代"礼法合流"中好的成分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发扬下去,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理念上和观念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礼法制度是三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礼法关系在三代经历了礼对 法的摄,指导与支配,本身的法典化,礼法混一,礼法分野,礼崩法起等的不同阶段三代礼法制度对以后的中国政体,法制多所影响、塑造,并在制度层面上导致了中国现代意义法制的晚出和不成熟。  相似文献   

15.
回顾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是传统法制向现代转型、变革过程,既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示了顽强的力量。由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中国民心之所向。因而其导致了近代中国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并展现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近代中国法制发展中的新旧之争,实际包蕴了中国法制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深藏着中国社会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也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无论何时既要有精神支撑、信仰支柱,又要有管教信条、制约框框,这便是道德与法律。早在西周初叶,就产生了以"礼"为表征的伦理道德,以"刑"为冠名的法律条文。自那时起到清末,剥削阶级主宰社会的历朝历代,不管当权者如何变幻手法,其整顿国家、治理社会方略的实质,均与西周的礼法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离不开德治和法治这两根社会发展的支柱。  相似文献   

18.
清末法制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律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清末法制改革开启了新式法律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法律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实施的诸种必要条件,法律人才的准备不足依然成为困扰清末乃至民初司法制度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内核的礼与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整合的两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法制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法律中也经历了从冲突、分治到协调、合治的历史进程。具体而言,这一历史进程包括礼法异用、礼法冲突、弃礼任法、礼法合流四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沈家本、伍廷芳完成《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后,光绪帝令地方将军、督抚和都统等军政大员就草案进行讨论,以张之洞为首的封疆大吏纷纷上折对草案加以批评。以地方大员组成的保守派与沈家本、伍廷芳为代表的改革派之间关于本草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刑讯、逮捕、刑事裁判、判案后查封产物、律师、陪审等六个方面。《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论争实际上是清末“礼法之争”的前奏,其实质是中西法律价值冲突以及法律变革的路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