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因多种因素,形成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原文化趋于理性的实用主义精神,楚文化趋于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史记》一书运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但这与司马迁重"实录"的精神并不矛盾,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轨迹,最终完成了从巫文化的感性精神到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重要转变,上古神话传说历史化过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勾勒出了上古历史的完美画卷,在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理性精神及学校文化,分析了缺失理性精神的学校文化对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建设以弘扬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主张及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仁智统一的政治贤人“君子”、“圣人”,因而,先秦儒家教育不可避免地局限于政治的学术构建,影响了学术领域的开拓,也很难孕育出开启民智、激扬理性的文化机制,从而对古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从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向现代的理性文化模式的转变,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窥镜,在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文化向现代意义的大学文化之变革,其转变机制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由自觉的超越。实现大学文化之变革的途径有三:主体精神的弘扬;理性精神的裁度;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史宁 《山东教育科研》2009,(9):50-51,57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从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向现代的理性文化模式的转变,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窥镜,在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文化向现代意义的大学文化之变革,其转变机制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由自觉的超越。实现大学文化之变革的途径有三:主体精神的弘扬;理性精神的裁度;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娱乐",是审美游戏中具有溶解性功能的特殊的审美体验,它既在审美的意义上秉承了"自由的游戏"的精神内涵,给紧张的心灵以慰藉和缓释,又在弥合感性与理性的过程中显现出理性的刻意。这是启蒙时代语境下诞生的审美文化对于娱乐的精神植入,也代表了娱乐文化对启蒙思想的辩证解读。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人们赋予它的多重的文化意义,经过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淘汰与选择,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工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两宋学术思想再现了先秦的理性、思辩精神,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继承与批判的理性精神、着重体系的构建、理性的自觉、学派的交流以及学以致用的务实作风和态度。这对于当下的学术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文化性格中的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 ,使其始终如一地面对现实人生、从事理论建构和审美创造。茅盾依重理论 ,却没有走向纯思辨的形而上世界 ,在于他深受实践理性精神的内在制约。茅盾文化性格中的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 ,与儒家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相联系 ,同时也在于深受吴越文化精神的熏染  相似文献   

13.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昏意象是古典文学意象群里运用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农耕文化的情感归依意向特征,具体体现为上古婚俗文化、血缘伦理纽带的理性支配等集体无意识理念的浸润。从先秦一直到唐代,黄昏意象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嬗变过程,其在文人的表述中已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而被主体情感化,心灵化。  相似文献   

15.
建筑文化不是附着在建筑外部的表象,而是建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偏重于理性,精神偏重于感性。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表现性均可认为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形式或结构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建筑虽不等于哲学,但思维若不达到哲学的境地,建筑也就不可能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张恩平 《华章》2008,(15):117-119
文化合理化是理性贯穿于文化的过程,它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概念与文化、现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精神渗透到文化领域,使科学成为文化主导,支配人们世界观的过程,本文对西方文化合理化问题产生并提出的时代、理论背景进行了梳理,对文化合理化的概念形成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儒家文化哲学视野中,“象”是圣人文化创制的“理想型式”,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原型。在物质文化上,他们提出了“观象制器”说;在制度文化上,礼乐文化制度的发生皆取法于“象”;在精神文化领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以完成精神文化的创造,儒家“六经”都是“象”的意义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则数学创造过程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发掘与创新的过程。古希腊蓬勃发展的数学不仅是希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希腊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的必然演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批判文化为解析几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观与神学观的交融带来了十七世纪欧洲数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而科举文化对个性的摧残成了中国近代数学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对由屈原、庄子分别代表的先秦时期具有楚文化形态的儒家文化系统与道家文化系统的思维存在进行的文化观整合,从政治哲学层面切入,是不同文化立场、思维样法的代表者一种同属于乱世的不同治世理想。屈原具有德性、理性精神的法治模块准备,庄子强调“为无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行为,解析二者的差异是透视儒道政治思维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