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诗与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诗词创作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重点考察了诗词作品中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认为鉴赏诗词有时需要作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具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品格 :以美铸诗、以诗证史。我们必须注重从审美的视角入手 ,去探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诗词学养、审美个性、意象塑造、主体风范 ,并联系毛泽东的诗词美学主张和晚年生活 ,进而对毛泽东诗词作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以来,中华传统诗词写作教育长期被排斥在教育体制之外,近二三十年间,大学诗教渐昌。在大学诗教中,诗人教师具有丰富深远的文化表征意义、具体而微的教育指导作用。大学诗教可通过大学诗词写作课的设置和教学、教材的适用、学生诗社和诗词刊物的动作存续、诗词赛事的举办、短期诗词学校的集中培训等途径进行。大学诗教的目标是:提高诗词文化修养,培养人的诗性思维能力和诗意生存品格,培养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与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诗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核心本质。诗的教养,诗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如此多的诗词,西方读者殊难理解,甚至觉得多余———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与“冲突”。而频频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曹雪芹笔下,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书中人物的气质与才华、生活与情趣,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跌后文———借诗为伏线,为暗示。如果只以“空无依傍”的“一般标准”来欣赏品论,自然“失其泰半”。至于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位新来加入大观园群芳行列中,分韵作“试帖体”三首,看似可有可无,实有深意在焉。表面上同咏红梅,骨子里是分题钗、黛、湘三位女主角的收缘结果的“诗谶”。在曹雪芹为小说人物安排的诗词、灯谜、酒令中,无不如此。这是雪芹独到的小说诗词的特种艺术手法,从古未有,以后也无人能知能悟,能学能仿。诗词,在雪芹笔下的奇妙作用,宜乎用心体识,用志覃研。  相似文献   

5.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6.
漫话咏月诗     
李锐 《老年教育》2008,(3):46-46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选择同一题材,描写同一主题,表现人们共有的思想情绪的诗词,俯拾即是。因其构思和手法不同而各具特色,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夕阳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抒情对象,融铸着诗人不同的身世感受,夕阳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8.
夕阳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抒情对象,融铸着诗人不同的身世感受,夕阳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苏轼创作的诗词数量丰富,影响深远.苏轼的寄赠诗词比较可从寄赠对象、寄赠内容、风格审美三个方面进行.苏轼努力践行自己“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由此可一窥宋代诗词无限靠近却又壁垒天然的客观局面.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词作家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能否以诗词来解读诗词,《声声慢》的教学便是一次尝试。笔者试图以品味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李溪在《星湖僖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韩愈诗歌的本质、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意境等,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诗家李瀷在《星湖僿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韩愈诗歌的本质、诗歌的风格、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意境等,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和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3.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纵观林黛玉的一生,不论是体态神貌、举止言行,还是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气质,焕发出诗性的光芒。诗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为美的根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林黛玉的诗化人生:首先,从林黛玉的待人处世等外在表现来看;其次,从林黛玉写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的诗美来看;再次,从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诗化人物所寄托的审美追求来看。由此得出结论:林黛玉的诗化人生其实是曹雪芹诗美理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诗性逻辑"是维柯《新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维柯的"诗性逻辑"中的内在"逻辑",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诗性智慧是诗性逻辑的起点,诗性思维是诗性逻辑的演绎方式,而诗性逻辑的价值旨向则是探寻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6.
李锋 《天中学刊》2012,(1):16-19
李建中对于中国文论诗性特征的研究,主要是从发生、思维和言说三个维度展开的。通过对传统文论寄生并初成于先秦元典的考察,以及对先秦元典文学性生成的分析,说明中国文论肇始之初的诗性特质;通过将传统文论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的对比,从诗性隐喻、诗性逻辑和诗性文字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文论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通过对传统文论言说方式中文体样式、话语风格和范畴构成的梳理,突显中国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特色,并揭示了传统文论诗性特征对当下文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8.
废名小说以其诗化语言、诗化意境及禅趣美,复活了传统诗性,开诗化小说之先河,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为后来的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诗形是诗的重要文体标志,是诗体的主要成分。好的诗形不仅自身具备诗美,还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加诗美。新诗的形体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在20世纪前半期受到新诗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当代,由于新诗的历史,特别是形体建设及唯美写作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又受到西方诗歌重视诗的形体的观念甚至具象诗的影响,台湾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大陆的网络诗歌没有像台湾那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大陆诗形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诗人学者既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体,更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形。  相似文献   

20.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