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里最常见的四个字是: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包含了宇宙及人生的奥秘:"元"即开始,"亨"即发展,"利"即收获,"贞"即守成。天地变化的规律如此,为师之道亦然。  相似文献   

2.
鼎、贞古代是同一个字。鼎是本义,贞是引申义。鼎是象形字,后来字义引申、分化,另造了贞字。古代占卜又称为贞,贞、正同义,汉代经学家郑玄指出,"贞之为问,问于正者"。进入文明社会后,鼎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周代有九鼎。儒家认为,得鼎者得天命。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周易》诠释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周易》置于何种语境之中加以诠释;《周易》究竟是占筮书还是以类比为特点的思维工具书,直接关系到吉、凶断语是"贞占"之辞还是价值判断的诠释。必须屏除象数派与义理派的门户之见,只有象数与义理的结合诠释,才能准确把握和完整体现《周易》思想。《易传》在《周易》诠释中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也应注意《易传》在某些方面的失误。能否运用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哲学尤其西方符号学等理论诠释《周易》,《周易》现代诠释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将其类比思维方式从形式方面加以发掘整理,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类比逻辑理论体系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周易》咨询心理的理论依据、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咨询技术方面来挖掘其咨询心理思想。《周易》咨询是通过占卜来进行的,在咨询过程中,与现代咨询心理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周易》是中国古代咨询心理学思想的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周易》咨询心理的理论依据、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咨询技术方面来挖掘其咨询心理思想。《周易》咨询是通过占卜来进行的,在咨询过程中,与现代咨询心理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周易》是中国古代咨询心理学思想的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我国元哲学之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但是,《周易》由于成书背景的客观条件限制,有部分占卜谶纬的内容需要摒弃,也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继承与弘扬。该文从国际视野与学科领域论述了《周易》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在先秦时代居于核心地位。《周易》源于卜筮,但仅因其最初产生于卜筮、亦为占卜而用的事实,就否认其中包含哲理,却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卜筮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卜筮源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了两重性,掌占卜的巫为了取信于人,不断地向卜筮中输入有之因素,经过长期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就发生了质变,产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科学考古成果与古代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双重证据方法,并取径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文化阐释角度,论释《周易·需卦》.首先,研讨出“需”字的本义主旨:一是古代的一种粮食,用以果腹,即今之“糯”,用以酿酒即古之“(?)”;另一则意为占卜祈享.前一义蕴即“需卦”古义“饮食之道”之所本,后一义蕴则表明“需卦”是一组与“饮食”及郊祭有关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其次,基于这一新的研究结论,重新阐释了“需卦”,力图推进《周易·需卦》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儒家起源及以“饮食之道”为重心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出土文献为《周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西晋汲冢竹书对《周易》的性质与流传,马王堆汉墓帛书对《周易》卦画的形成与《易传》的作者,阜阳汉简对《周易》占卜的内容,王家台秦简对《周易》的流传与演变,上博竹简对《周易》的早期传承与易学史问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孔生 《文教资料》2012,(16):30-33
《周易》之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非常之多,也可以说是《周易》中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根据黄庆萱"不可固执一义"和孔颖达"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读《易》和解《易》方法,作者经过认真的追溯与辨析,最后发现"元"字有"始、大、首"等涵义;"亨"字有"享、亨、烹"等涵义;"利"字有"利、宜、和"等涵义;"贞"字有"卜、正、固"等涵义。而"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有其相当特殊涵义的,通过追溯其演变的历程,作者发现"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过程"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与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是什么人写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周易》在学术上的价值如何?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讲占卜和八卦,  相似文献   

14.
探索龙神的原始资料,除了古史的传说之外,作为信史目前以《周易》最为古老。《周易》简称《易》,是一部专讲筮法占卜的巨著,保留有大量商周时代与史前时期的宝贵资料,领头的“乾”卦,从龙开始叙述,是研究周代之前龙文化的基础,拙文试为之考辨,探索源流,以求正于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15.
廖名春先生的文章提出《周易》之"童"除了《旅》之"童"释为奴外,其他"童"字均当解为"去尽"或"脱尽"之义。吴辛丑先生则认为廖文无论在材料还是方法上都存在问题。其实,廖文或可略备一说,但嫌证据不足;而吴文的辩驳则偏离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外戚世家》云:"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司马贞《索隐》谓:"按:大任……《毛诗》云‘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张文虎、顾颉刚、赵生群等或认为此"毛诗"之"诗"乃"传"之伪,或认为"诗"下脱"传"字,当作"毛诗传"。而事实上以"毛诗"指称《毛传》《毛序》乃至《郑笺》等诠释《毛诗》的著作,是唐人称《毛诗》之惯例。这即是说,就唐人称"毛诗"用例言,此处《索隐》之"毛诗"一词不存在伪字或脱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