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幼儿生理及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其认知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探索特征。而一些成人之所以常常发现、纠正幼儿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幼儿的认知行为,其结果常常是扼杀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树立容忍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理念。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成人对幼儿的劳动教育不大重视,甚至不让幼儿参与劳动。为此,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视角来重述幼儿劳动教育。文章分“爱劳动”和“会劳动”两个部分,“爱劳动”包括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情感;“会劳动”包括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3.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4.
当幼儿的言行符合成人的价值观时,成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表扬或鼓励幼儿。表扬和鼓励历来被当做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但是表扬如果运用得不当,其弊端也清晰可见。1.易使幼儿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教师是幼儿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与态度会被幼儿当做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惟一标准。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某些幼儿会注意教师的好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教师。长此以往,这类幼儿容易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而缺乏独立判断  相似文献   

5.
佟陈陈 《教师》2010,(3):116-116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这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为问题行为。如何去看待、处理问题行为,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行为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架”,对幼儿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拟剧论”,对新疆T县S园教师的日常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透视幼儿教师的互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互动行为呈现“在场”与“游离”两种特征。教师互动行为裹挟在不同互动时空维度中,在严明制度规范的活动环境和相较之规训较弱的常规活动环境中,分别呈现“情境化自我”与“能动性自我”的双重角色。构建以“幼儿主体性”取向为轴心的互动行为,教师需打破“伪”游戏精神,重识幼儿自由的原初本性;在筑立“真”游戏氛围时,与幼儿融为知行合一的共同体;以解放幼儿“野性”游戏性表现为互动理念,改善自身的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过分依赖成人、任性、胆怯的行为。而幼儿的抗挫折能力缺失对幼儿的一生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幼儿抗挫折能力弱的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挫折教育策略,提倡适度的挫折教育,在自然情境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在情境模拟的情况下极少会出现“不公正”行为,但出现“对等”行为的人数较多;男女的公正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在“与己有关”的情境中,“信息公开与否”在公正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在“与己有关”和“与己无关”情境中的行为具有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在“信息公开”情境故事中,被试情感体验,在“与己无关”分配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情境故事投射其他方面的反应在情境模拟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说,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关于周围环境与生活的各种印象,他们会把这些印象或经验带进他们的游戏中来。生和死、怀孕、结婚等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中,这类事物与现象又往往被成人看做是“儿童不宜”的话题。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和听到,成人用各种各样的说法来搪塞和敷衍幼儿“我是从哪里  相似文献   

11.
攻击行为是在幼儿阶段形成并对个体后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社会行为.幼儿自身、社会环境及成人因素均可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效规避幼儿的攻击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该训练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除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并针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合理的反馈.  相似文献   

12.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13.
孟淑雅 《新疆教育》2012,(13):235-236
1 问题的提 出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幼儿有道德问题吗?这一问题也许会使你感到奇怪:有幼儿德育这一概念,当然会有幼儿的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会发现一些不尽一致的结论。我们先从习惯的角度来思考。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幼儿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幼儿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幼儿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  相似文献   

15.
每个两三岁幼儿的家长、教师都或多或少和幼儿本能的争执、打人等同伴冲突行为打过交道。成人首先要明确的是:打人、与同伴争执并不是幼儿的错,而是其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一种外在表现。此时成人的干预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与行为规训,而应当是解决幼儿的争执与打人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16.
成人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相互期望冲突的现象,为使这种矛盾得以缓和或解决,成人会使出哄孩子的“招术”,而且常常行之有效。究其原因,一是成人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往往在成人所使出的哄招之下,轻易听从;二是成人的哄招往往带有诱惑性,使幼儿认为如照办的话,会有好处,而且以前有过类似的经验,便会对成人的哄招持信任心态,再次欣然照办。但是,成人的每一个哄招并非都能奏效。有的幼儿面对成人的哄招,或“利诱不动”、“威言不惧”,或以  相似文献   

17.
哄骗,是指使用虚假的话语或欺骗的手段。对于天真的幼儿,成人的哄骗行为有时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由成人特别是家长这些幼儿最亲近的人进行的哄骗,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成人对幼儿的劳动教育不大重视,甚至不让幼儿参与劳动。为此,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视角来重述幼儿劳动教育。文章分"爱劳动"和"会劳动"两个部分,"爱劳动"包括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情感;"会劳动"包括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9.
周正红 《今日教育》2009,(12):39-39
幼儿学习、游戏中成人常用的指导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并以言语指导居多。其实,在特定的情境下,“微笑”也是指导!  相似文献   

20.
单昭娜 《新疆教育》2012,(17):110-110
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