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话本是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顾名思义,“拟”话本就是对话本的摹仿。这主要是指拟话本保留了话本的叙事摸式。话本供说话艺人作为底本。是说唱艺术,它的叙事模式是由它的表演性决定的。话本大都有“入话”。说话人摆下场子,听众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迟,先说一个和正文相关的小故事,让先来的人不必着急。话本中大量运用骈文或诗词描绘场景或人物风貌,用诗词作为开头和结尾,提起或总结全篇。在实际表演中,骈文和诗词是唱出来的。这是一种舞台手段。在话本表演中,说话人经常直呼听众“看官”、“列位”来共同评价故事中的人和事,这是为了使听众  相似文献   

2.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论著都称其为宋代话本。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将其列入“现存宋人话本”,陈汝衡《宋代说书史》将其列为宋代“说经”话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中国小说史稿》说它是宋元间出现  相似文献   

4.
2005年全国卷Ⅰ有一道关于“话本”的试题: 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此题重在考查对“话本”的理解,难度不大,答案为B。但许多学生对“话本”所知甚少,特别是对它如何体现市民生活感到茫然,现介绍如下: 话本,原为“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是说话艺术异常发达的产物,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都为章回小说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宋元时期的话本则是章回小说的直接源泉,它对章回小说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话本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原初内涵丰富。鲁迅先生将说话艺人讲说、发挥的底本、凭依称作话本是一种简明解释,“故事”则是话本沿传过程中晚出的意义。宋元说话家数与现代学流派概念不同而可相通,耐得翁将来去两匆匆的“说铁骑儿”独作一家从而组成所谓说话四家,其实并未得到时人广泛认同。真正意义的说话艺术大约包括小说、说经(说参请)、讲史三类。  相似文献   

7.
话本二题     
话本原初内涵丰富,鲁迅先生将说话艺人讲说、发挥的底本、凭依称作话本是一种简明解释,“故事”则是话本沿传过程中晚出的意义。宋元说话家数与现代文学流派概念不尽同而可相通,耐得翁将来去两匆匆的“说铁骑儿”独作一家从而组成所谓说话四家,其实并未得到时人广泛认同。真正意义的说话艺术大约包括小说、说经(说参请)、讲史三类。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后,“五四”以前的汉语。这一段时间,书面上用文言写的作品是先秦文言的继续,属于古汉语范围;另外那些比较接近口语,反映当时语言实际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近代汉语作品,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依据。如唐代敦煌变文,宋元话本、语录,金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说话教学中,大纲要求小学生“说话要有礼貌”。其中,一年级要求学生“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二年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礼貌语言”。三年级要求学生“能熟练的使用礼貌语言”。四、五年级要求学生“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六年级要求学生“说话有礼貌”。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我们的做法是:一、从课堂中学  相似文献   

10.
敦煌讲唱文学作品,是敦煌文学里极富特色的部分。它有近200个写、印本,包括着变文、讲经文、押座文、因缘、词文、话本、俗赋等诸多体制,并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初唐至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这些讲唱文学作品,尽管有篇幅较短的押座文和以通俗语言演绎佛经的讲经文,以及以编织故事情节与刻划人物见常的变文、因缘、词文、话本、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的典范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语言艺术瑰宝,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小说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如:例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跑”字,可以换成“来”但“来”只能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跑”则有“奔波”“颠沛流离”的意思,很符合北洋军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相似文献   

12.
曲博 《华章》2011,(34)
“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根本谈不上词汇史的研究,而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很困难的.“新词语”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个共时时期的词汇,总是包括原有词语即从上一个时期继承来的词语和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我从一年级开始搞教学实验工作。学龄初期的儿童,语言处于一种自我中心状态,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对自己说话,很少从对别人陈述的角度来表述,因此,他们的语言中,乱用代词,不管是谁,都是“他”;乱用“后来……后来……”来连接自己的陈述。这些都说明刚入学的儿童,句子概念尚未很好建立,语言不连贯,内客表达比较模糊。确切地说,他们还不大会说话,更不会写话。然而,这一时期,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抓紧训练,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经过五年的训练,到1983年孩子们毕业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白,是人物性格展示的一面镜子。成功的语言描写首先在于传神,即语言富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使读者看了人物的语言,就好像目睹了说话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就是说,成功的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当是个性化的,是能够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孙犁的《荷花淀》中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几句对话,真是  相似文献   

15.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中的一些作品充满了追求“平等”理想的法制意识。作为话本小说中的民主精华,反映妇女呼唤“社会平等”的作品显得尤其突出。话本中既有对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揭露,又有对平等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女权的深沉呼唤。从法制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话本小说这一“平等”主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特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很多。本文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以定量分析与统计计算的方法对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以具体的数据统计为依据,提示了话本小说“篇首”结构的历史演进规律,勾勒了其具体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7.
福州评话始于何年,于史无考。但顾名思义,渊源有自。从中国文学史看,宋代“话本”的出现,已开评话的先河。这些“话本”用接近口语的白话讲述起来,容易为城市平民和农村群众所接受。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为证。“话本”亦有叫做“平话”的,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至于“评话”一词,则始见于《永乐大典》评话门。“话本”、“平话”、“评话”同为“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素材,名异实同。经过“说话人”不断加工,巧饰言词,敷衍铺陈,愈讲意精,在艺术表现方面,逐渐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显示出极为强烈的地方色彩。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不少记载。  相似文献   

18.
自后结构主义时期,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点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一般认为语言的衍义作用具有其自主性,并非说话人所能完全控制掌握。我们知道,汉语文学能够凭借汉语的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等要素为我们述说出“美”的世界,但人们从未将这种“美”与汉语系统本身紧密联起来,也未认真地凝视汉语诸要素本身,而是将其看成从属于作品内容的言语形式。王一川教授在《汉语形象与文化现代性问题》中提出:“汉语文学中汉语组织不仅述说美,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为美的‘形象’。”他认为:“汉语形象是当汉语的四声、平仄、韵律、对仗、比喻和排…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思维的”语言学家这样告诉我们,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方面,准确,严密,清晰的思维要通过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人们思维上的逻辑性只有通过学习语言才能建立起来。我们常用“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等来形容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或者说“口才很好”。这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是不可  相似文献   

20.
别看我们的老师长得一副憨厚相,可人狡猾着呢。刚入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坐不住板凳。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就偷偷地咬一口苹果,或者回头和同学说话。有一天,我们又犯这样的毛病时,佟老师突然转过身来,笑眯眯地问“:你们知道人长几只眼睛吗?“”两只。”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