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老编辑孙培镜在病床上写下的七言《心迹》以后,有好几位知名的老编辑和诗抒怀。现将和诗发表于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
武振平先生是我学习杂文写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和"开手师傅".从1958年至今,他当了我50年的老师.在半个多世纪前,武老师担任解放日报副刊<朝花>杂文专栏编辑.他当时以"马文"的笔名,名噪一时,发表了很多有见解的杂文.  相似文献   

3.
胡山源先生是江苏省江阴市人,他以91岁高龄离开人世已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高大身材,仍屹立在我的面前;他的几十本著作(包括翻译作品),仍在我的书架上。他不独是一名驰名中外的作家、教授,而且是一位令人难忘的编辑。胡山源先生的编辑工作是做得很出色  相似文献   

4.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5.
正一般现在大家都说,王世襄是收藏家、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是"京城第一大玩家",是"文博名家",是"奇人",等等等等。但我仔细想想,王先生的许多著作,都被他自称为"编著",如《竹刻艺术》《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珍赏》等。如此说来,他也算得上是位编辑家了。那是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的周林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一个田姓朋友是王世襄先生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7.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8.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08,(2):123-125
2003年的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同志找到我,说社里想为谢冰心、张天翼和我爷爷叶圣陶三位儿童文学的老前辈,出版他们的儿童文学全集,爷爷的这一部想征得爸爸的同意。有关爷爷的儿童文学,我从看过的书中知道,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写在1921年,那是他为郑振铎先生创办的《儿童世界》的创刊号写的,那年他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9.
1985年盛夏,我在杭州龙驹坞参加全国青年编辑培训班,戴文葆先生在那个培训班上为我们讲授《中国编辑出版史概略》。他渊博的学识与他幽默的语言、儒雅的风度同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高峰下一座别致的山间小楼里,我第一次拜访了戴先生。当时,我已经知道他是我国编辑出版界非常杰出的编辑家,但他的平易近人却出乎我的意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故宫午门城楼上默默地埋首于丝绸文物研究的时候,我有幸听到他强调从考古发现、文物实物研究出发,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见。1956年前后,历史学家金灿然主持编辑《中国历史图谱》时,就请沈从文先生参加,并负责全书的图片编辑工作,在编辑组里就时常见到和蔼寡言的沈先生。记得有时他拿起古代丝绸服饰的图片,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多么美呀!”沈先生略带乡音的细声慢语,此情此景,记忆犹新。60年代沈  相似文献   

11.
丰碑意识 刻意求工──《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编辑手记·宋安群·(一)作为观本、读者,我喜欢观嵩文软,喜欢翻阅文物类图书。作力编辑,我很想组织一部有特色的中型文物工自B的B蔼。6年靓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位编辑朋友的介绍,我和后采的《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的...  相似文献   

12.
戴文葆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已五十多年了,是我的前辈。他年届古稀,老当益壮。几十年来,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友朋的厚爱,对知识的追求,始终如一。先生的风范,是编辑界的榜样;先生的操守,是后辈的楷模。在编辑工作中,他总共经手编辑了多少种书,已无法数计,但他的编辑风格却使人难以忘怀。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书稿  相似文献   

13.
吴道弘先生是我熟悉的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成就卓著的编辑大家.他的敬业精神和编辑艺术,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后辈很好地学习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王青 《编辑之友》2011,(6):124-128
我在写了几位开明书店的编辑之后,忽然想起了丰子恺先生,一位慈祥的长胡子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他应当是开明书店编辑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但问了一些同事并翻阅许多资料,却见不到丰先生是开明书店编辑的证据。最近在丰一吟的一篇回忆录中,提到她父亲在一份简历中说他曾经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16.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7.
丁东 《出版参考》2011,(1):41-41
我最早读何方先生的文章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李慎之先生突然病逝。我对朋友们倡议,向李慎之生前友好广泛征稿,编辑《怀念李慎之》文集。当时何方先生写了本书中的《悼慎之》一文,通过社科院美国所的赵梅女士转交给我。我才知道李慎之有一位交往几十年的老友名叫何方,年龄比李慎之稍长。因为我对何方先生大半辈子从事的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缺少关注,所以对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竞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8.
今年,恩师甘惜分先生喜逢百岁大寿,我应当毕恭毕敬地站在这位泰斗面前,认认真真地执弟子礼才是。甘先生被称为泰斗,当之无愧!因为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是他担任导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先生。我国当代著名大学新闻学界的著名博导,除童兵先生外,还有喻国明先生、刘建明先生、刘燕南先生等多位大腕学者和教授,都出于他的门下。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是也能忝列他的门墙。不过,我属于“不才弟子”。但是,恰  相似文献   

19.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出版社的书籍编辑 ,报社的副刊和专栏编辑和刊物编辑 ,都得和作者打交道。某种意义上说 ,编辑成绩之好坏 ,乃至当编辑是否称职 ,都系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忝为编辑半生 ,中经播越 ,实际执业也有二十多年 ,报刊书籍编辑都干过 ,接触过许多方面和各种水平的作者 ,有很易合作的 ,有很难对付的 ,其中颇多甘苦。在处理稿件和作者的关系中 ,我始终信守一条原则 ,这条原则是我入世之初 ,1935年顷 ,受教于当时的《杭州日报》的总编辑凌强先生———我曾多次撰文提起过凌强先生 ,他是一位博学、卓识而奇磊落的学者 ,后来我从沈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