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周德清是系统收集梳理元曲曲牌的第一人.他在《中原音韵》中开列了“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分属于12宫调之下.这个调名谱囊括了元曲的绝大部分牌调,成为此后元曲曲牌研究的起点.但它毕竟是元曲曲牌研究的草创之作,尚有粗疏之处,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本文即根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表、明臧晋叔《元曲选》所录“天台陶九成论曲”曲牌表及《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北词简谱》、《北曲新谱》等曲谱,对照现存元曲作品,对《中原音韵》“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失收、误收、重收曲牌进行了辨正,共增补曲牌12章,删并曲牌18章.  相似文献   

2.
元代周德清是系统收集梳理元曲曲牌的第一人。他在《中原音韵》中开列了"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分属于12宫调之下。这个调名谱囊括了元曲的绝大部分牌调,成为此后元曲曲牌研究的起点。但它毕竟是元曲曲牌研究的草创之作,尚有粗疏之处,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本文即根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表、明臧晋叔《元曲选》所录"天台陶九成论曲"曲牌表及《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北词简谱》、《北曲新谱》等曲谱,对照现存元曲作品,对《中原音韵》"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失收、误收、重收曲牌进行了辨正,共增补曲牌12章,删并曲牌18章。  相似文献   

3.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说法,自明代以来就聚讼纷纭。本文从元代“乐府”一词的含义、杂剧与小令套数内容上的差别、“忽听一声猛惊”是出自小令还是杂剧,以及元代散曲大家创作成就比较四个方面讨论了“四大家”问题,认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关郑白马”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6.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7.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前期著名杂剧、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早见于元人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和元人无名氏所选辑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二书。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履历不能确考。少年时期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元贞书会,是个很有影响的杂剧作家。据记载,他著有杂剧十五种,至今尚存《汉宫秋》、《青衫泪》等七种。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中…  相似文献   

8.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为元大都(今北京)音系:1.北京语音历史传承;2.北京的历史地位;3.北曲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1.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13.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是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三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就是关汉卿。他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要早两个多世纪,作品比莎士比亚多一倍。一九五八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的大会上,陈毅副总理称赞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晚年自号已斋叟,或称一斋叟,汉卿是他的字。他是什么地方人呢?据清代著名史学家邵远平的《元史类稿。文翰补遗条》说:关汉卿是“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  相似文献   

15.
创刊39周年     
《语文教学之友》2020,(2):F0002-F0002
纪君祥(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存于《雍熙乐府》等曲籍中。《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做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相似文献   

16.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17.
《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的《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政治倾向,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德清是不满元代、向往宋代、民族意识比较强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名篇,历来评价甚高。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豪,皆不能为此”。然而,对于其中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语法结构,历来存在着一种传播甚广的解析,就是把它分析为“断肠人——在天涯”。很多  相似文献   

19.
周德清撰《中原音韵》的目的,有两个,一为“正语”(“正其音之讹”),一为“作词”(“顾其曲之误”),这两者是关联在一起的。“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其中体现了周氏传统的雅正思想与浓厚的语言规范化意识。这正与我们当今推广共同语不谋而合,对语言规范化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20世纪初思想、文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原音韵》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俗文学——北曲及其韵书《中原音韵》都绝对反映实际语音,于是将《中原音韵》及其作者捧到了不恰当的高度。我们的宗旨是,在承认《中原音韵》绝大部分是当时实际语音反映的前提下,注意探求那些受艺术语言特殊规律制约的因素,以达到对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诸如入声有无及桓欢韵等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