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计琳 《上海教育》2011,(2):10-11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为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几乎堂堂都是公开课,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读了《语文教师要善待意外》(见《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2B)一文,很受启发。意外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的事,如何正确对待和艺术处理,这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密切相关;不仅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求教师有大海般的宽阔胸襟。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惟其如此,善待意外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4.
计琳 《上海教育》2010,(20):12-19
六十年前,非“科班”出身的她第一次走上了语文教育的讲台,从“不得门径”到“登堂入室”,倔强的她用“明灯相伴过午夜”的板凳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三十年前,面对着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面对着朋友声声“改行”的劝说,饱经风霜与创伤的她毅然选择重返讲台,因为她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于漪,中国教师的典型代表,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她将她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于漪的教学,可以说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统一。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谈谈于漪老师在教学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名校名师     
“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有人评论于漪说:“于教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老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7.
拜访于漪老师,是在一个清冷的冬日。于老师因为身体不适,曾住院治疗了一个月,刚刚出院。接到采访电话时,她便一口答应了。清香的绿茶,酸甜可口的橘子,于老师的屋子里充满春天的温暖。2011年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时,荣获复旦大学校长奖“杰出校友奖”。如今,她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牵挂着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8.
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界的发展影响颇深,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要求接轨,尤其是"教文育人"这一点。于漪在她的基础教育观中提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于漪在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对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自身发展上面应该做到:博闻深思,目中有人,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9.
于漪老师从教70多年,以思想的刻刀、实践的画笔形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的典型形象,她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着对教育实践的见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对建立教师学的卓识。于漪老师具备作为卓越教师的一些必备元素——深度觉醒的使命意识、精益求精的课堂追求、知行不离的实践品格等,这些“好老师的要素”也引领着当代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修炼。学做于漪式的好老师,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两端发力,追求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本是个既诗意又重要的身份。语文老师是政治的关注者,是历史的反思者,是科学的崇尚者,是思想的启蒙者。执鞭教坛,才知道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大环境的不重视,数理化的排挤、学生的懒于思考,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了背着磨盘、戴着镣铐起舞,出力不讨好。因此,语文教师要心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的使命感,用心中的阳光,做好这把人塑造得更像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墨驰思深,书香人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熠熠生辉、启人心智的话语,是我在历时半年通读了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之后,最深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其博大精深,越是由衷地叹服.我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一文中说过:"一个语文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语文教师在其语文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语文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语文教师."这些话语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2001年秋正逢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举行大型活动,会上山东教育出版社赶印出来的<于漪文集>非常及时地送到大会,于漪老师当时送了我一套,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到此书的读者之一.于老师在扉页上写着:"红兵同志:这是过去的脚印,充满了幼稚、不足与缺陷.审视,借鉴,跨越过去,创造辉煌."抚摩着精美的书籍,看着这几句话,我读出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对青年语文教师一代人的殷殷期待,怎不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文教育专家,于漪以丰厚的教育体验和睿智的学科思辨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铸就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卓有贡献的校长,于漪以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和扎扎实实的管理风格为学校管理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她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表达着这样的看法:“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坚定了她的办学思想和“育人”信念。“教育的本质是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换言之,要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有铸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个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4.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 深有同感。她这样评“思考的跨越”一课:能从思维的角度去启发学生,选择的是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男子110 米跨栏比赛中获奖的事例作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很有  相似文献   

15.
说实话,于漪老师是校长,是特级教师,又是全国劳模。对她,我以前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此次有幸拜读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自觉如聆面诲,获益匪浅。在此推荐这本好书。通读全书,字里行间处处闪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职业素养。于漪老师有扎实的功底,深邃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是“举重若轻”;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胸怀祖国,肩负着民族振兴的责任,她对语文教学又是“举轻若重”。  相似文献   

16.
我的侄女今年五岁,在一所农村幼儿班上大班。一次,她对我说:“老师说了,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要挑大粪的。”侄女的话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固然应该,可为什么用“挑大粪”来恐吓孩子呢!挑大粪扫垃圾之类的活计确实脏臭苦累,  相似文献   

17.
我在当校长时,曾经遇到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来上中学,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独特。他说:“程校长,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她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我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为什么和别人想得不一样呢?”他笑着说:“老教师太死板。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如果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要是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当时心里想,“这个家长怎么能把孩子的教育当儿戏!”也就没有对这个家长的要求太在意。然而,随着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关注,我逐渐意识到,他所说的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成为93/4老师     
蔡慧瑜 《师道》2024,(2):29-30
<正>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面对教育的时代性,我们需要一次次重新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未来。同时不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要谨记从儿童视角出发,去审视教育生命,保持鲜活。一、93/4之争成为93/4老师时,我已是教龄十多年的“青年老教师”了。孩子们在背后称呼我为“我们的Lydia老师”,而我则从这个称呼里揣摩着学生对我的喜爱程度,有些小满足。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其博大精深,越是由衷地叹服。我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一文中说过:“一个语文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语文教师在其语文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语文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语文教师。”这些话语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2001年秋正逢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举行大型活动,会上山东教育出版社赶印出来的《于漪文集》非常及时地送到大会…  相似文献   

20.
黄荣华 《语文学习》2010,(7):105-10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