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翻译家哈斯宝根据120回《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与相关情节,用“古典蒙古语”节译成40回的《新译红楼梦》,并精心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和六万余言的精彩回批。哈斯宝在评点中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泄恨书愤”,《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奸斗争;二是人情世态。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哈斯宝是蒙古族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哈斯宝节译的《新译红楼梦》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开启了哈斯宝研究的大门,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陆续出现研究哈斯宝的论文、论文集以及多部专著。文章试图从哈斯宝生平、哈斯宝文学观及其他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哈斯宝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一、哈斯宝的被发现自一九七三年春至一九七五年秋,我们用二年半的时间校勘整理、影印出版了蒙文《新译<红楼梦>》一套四册。在《新译<红楼梦>》校勘整理工作过程中,其译者——十九世纪蒙古族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伦理学家哈斯宝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这位被湮没了一百多年的蒙古族优秀学者的睿智聪慧和他独树一帜的精辟见解,终于重新放出异彩!哈斯宝的被发现,不仅是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也是蒙汉民族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哈斯宝留给我们的文  相似文献   

4.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乃学术界一桩悬案。本文结合新材料,从“序言”内容同落款识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别考查了“序言”、“总录”、“回评”、“读法”的写作时间,进而推断《新译红楼梦》基本成书于1832—1833年之间;至于《新译红楼梦》所依底本,非乾隆末刊行的“东观阁”翻刻本,即为嘉庆四年刊出的“抱青阁”翻刻本,要么则为依据这两种刻本重刻的某一翻刻本。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国内少数民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在蒙古民族中,大概从嘉庆、道光年间就有人评论并开始翻译这部作品。目前,我们发现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新译红楼梦》现有三种蒙文抄本:现藏内蒙古图书馆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抄本;现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光绪五年(1879)抄本;现藏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的甲寅年(1914)抄本。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的评点史上,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哈斯宝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除了《红楼梦》主旨“泄恨书愤”之外,哈斯宝的艺术见地也别有洞天,“暗中抨击之法”就是其针对《红楼梦》人物塑造艺术提出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的手抄本现已发现了五种。除了我校蒙语专业合勘整理出版时所用三种手抄本以外,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还藏有两种手抄本(其中的一个是残本)。这些手抄本上都有“所抄”、“所写”年月。但转抄者们所注明的年月对研究者关系不大,所以人们不关心。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本,这个本上写有“抄于光绪五年”。人们很注意内蒙图书馆藏本和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本,前者注有“始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孟秋上旬”,后者注有“写于壬子年孟秋吉日,修订于甲寅年中夏”。哈斯宝在他所译红楼梦的“读法”里写道:“这本书里,凡是寓意深邃和原有来由的话,我都旁加了圈,中等的佳处,旁加了点;歹人秘语,则划线标识”。可是上述五种抄本都无此种标识,由此可以断定这五种手抄本都不是哈斯宝的原译本。那么,这五种手抄本上出现的“写于×年×月”和“抄于×年×月”的所注年代是属于哈斯宝翻译的年代呢?还是转抄者们抄写的年代呢?研究者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就语言的丰富内涵而言,《红楼梦》名列第一。阅读《红楼梦》读者无不赞叹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作者在选词用字方面显示了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各种词性的词语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用词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70年代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大卫&#183;霍克斯与闵福德合译,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ADream of Red Mansions)全书。这两个《红楼梦》的英译本受到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9.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10.
张之同志,研究《红楼梦》数十年,历十个春秋,循八十回《红楼梦》伏线、暗示和脂胭斋对后书的提示,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精心构思,数易其稿,完成《红楼梦新补》。这是今人续《红楼梦》的一部好书。该书追踪蹑迹,力避穿凿,从总体结构、发展脉络,与前八十回原著密切关合。第  相似文献   

11.
一乾隆辛亥(1791)萃文书屋本(程甲本)是《红楼梦》真本的问题,本来是并不存在的。一百多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各种《红楼梦》版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以“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的名目石印了一部80回的《石头记》,第一次公开提出了《红楼梦》“原本”为80回的观念,但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直到胡适等“新红学”家出来,宣扬《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后四十回与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之同志所作《红楼梦新补》(以下简称《新补》)一出版,很快引起红学界的注目,一时多评论出现,毁誉皆有,智仁各见。当然,最早的、最富有权威性的评价是其《编者前言》中所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成全书。不幸八十回后‘迷失无稿’,读者多以未窥全豹为恨。后高鄂、程伟元补续四十回,但有不少地方违背曹雪芹本意”(着重号为笔者加),因而作者就“遵循八十回《红楼梦》伏笔、暗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有多种译本,但过去多是节译本。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1978年出版了120回英文全译本(以下称“杨译本”),这是极为可喜之事。因为要译好这部巨著是很不容易的,光是人名翻译就相当艰难。笔者曾编《红楼梦人物小辞典》,统计书中人物有544人,别名绰号49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一大积极因素,而这一因素却长期为传统理论研究所忽视。文章拟用调查分析法,以大卫·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为案本,从前八十回目内容的增译、改译、省略及人名的音译、意译方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体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国内广为通行的《红楼梦》,主要有两种版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以下简称“原通行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石头记》为底本整理的《红楼梦》,即庚辰本接以程甲本后四十回的新校注本(以下简称“新校本”)。前者已成为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藏书,后者为广大《红楼梦》研究工作者所珍爱。  相似文献   

18.
这十七回《红楼梦》是由《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而成的。创作灵感乃是文艺创作里一个难解之谜。研究清楚这十七回《红楼梦》创作问题,对于了解《红楼梦》创作灵感及其创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十七回《红楼梦》创作体现了格式塔美学精神,而格式塔美学通过这十七回创作问题而得到验证。这一切标志着红学研究开始进入现代化殿堂。因为国学现代化问题,就是用现代化科学理论科学阐释国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20.
新红学以来最大的公案,当数胡适提出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狗尾续貂”论。然而胡适所示证据漏洞百出。仔细辨析文本,则足可证明作为科场高手的高鹗,根本不可能完成后四十回那样伟大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全部写作。高鹗对于《红楼梦》的贡献,应该主要是做了必要的编辑工作,至于其“所补”入的少量文字,实在是《红楼梦》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恶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