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 ,“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 ,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 ,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 ,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 :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 ,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 ?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 ,曾做了一些尝试 ,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 ,试图变换课堂形式 ,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2.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3.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典诗歌重“意”尚“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杨斌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7.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爱情诗怎么教?若无视漫长的中国诗教历史,显然是虚无主义态度;若一味沿袭传统诗教,显然不能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只有对《诗经》爱情诗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我们才能养育当代学生的“青春”,传承中国先人的“朝气”,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纸船》一诗,诗人冰心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折纸船”这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既然如此,教学过程又何必板着面孔大谈什么主题、背景和写作特点呢?我的教学方案就设计了课堂上教学生折纸船的环节,旨在轻松气氛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从《小橘灯》、《再寄小读者》等文章入手,介绍冰心诗文温婉的风格。在学生阅读“提示”和《纸船》一诗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本诗主题为歌颂母爱。后半节课,我让学生关上书本,拿出草稿纸,教他们玩起折纸船游戏。学生…  相似文献   

10.
我当过中学的领导,又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从事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诗词教学摆在重要地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目的。一、诗教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诗歌教学正式列入他为学生制订的课目,而且排在六门主科(诗、书、易、礼、春秋、乐)的第一位。他对《诗》的全部思想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对《诗》的作用也作了很好的肯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相似文献   

11.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12.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诗歌 教 学 中 提 问 的 设 计 往 往 关系到一节 课的成败,好的问题设 计 能 抓住 诗 歌 中 作 者 寄寓 深 意 并 高度浓缩诗 人情感的关键词,这些 关键词或在 转折之处,或在矛盾之 处 , 或在 重 复 之 处 等 等。 在 教 学 《 我 用残 损 的 手掌 》时,我 巧 妙 地 设计了四个 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完 成了对这首诗的解读。 这四 个 问 题 是 :一 、你 怎 样 理 解“ 残 损 的 手 掌 ”? 二 、诗 人“ 摸 索”到了什么?三、你认为“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四、怎样读“永恒的中国”? 首先,诗的 第一 句“我 用残 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  相似文献   

17.
十五年前,我父亲给《中学语文》题辞,开头第一句就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怎么才能把学生引进“不需要教”的境界呢?从父亲写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那首诗里,我找到了可能是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就是“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感到有需要,学生才愿意学;有了迫切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认真真地学。在学习中能随时得到乐趣,学生才会高高兴兴地学下去。“需之切”主要是理性方面的事儿,“乐其业”主要是感性方面的事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俱备了,学生就会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情节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是文质兼美的好范文。我们认为,怎样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和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人物高尚的心灵美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围绕重点、难点来教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讲解了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收复西京》,着重讲解了“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句,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诗的含义和诗人写诗当时的情怀。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讲解课文之前布置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自查字典;又布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20.
观察。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鹅》这首诗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插图,从而对“曲贡”、“绿水”、“红掌”、“清波感性认识,进而体会诗联想。联想,能帮助学生将简单的语言符号变为丰富的形象。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