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生活,研究人的历史一定要关注人的生活、饮食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这是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藉以对一个时代作评价的重要视角。研究宋代百姓日常生活主要包括餐制、饮食方式、饮食礼仪等内容,它是社会饮食习俗的一部分。在展现宋代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阐述公众的饮食礼仪和规范的同时,结合相关典籍史料,探讨宋代城市的公众饮食制度的缘起、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长期处于尊唐抑宋的不公平评判话语系统中。本文从古代主要小说类型的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主旨等内部要素的演进过程和概念、理论、作品整理等外部因素的运动轨迹切入,综合分析讨论了宋代小说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认为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低于甚至高于唐代,应该对尊唐抑宋的结论重新检讨和估价。  相似文献   

3.
宋代笔记繁荣浩瀚,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城市娱乐及文艺发展的记录。本文主要通过《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宋代笔记对体育活动的记载,探讨宋代当时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宋代笔记我们可以管窥到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高峰期中的体育娱乐文化的发展情况,在运动项目上多样繁盛,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多彩,民间市民开展的休闲体育活动极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文体概说】唐传奇之后,中国的小说再一次出现了断代,也就是说中国的文言小说被中止下来,直到清代蒲松龄、纪晓岚等人的出现,才又一次把文言小说衔接起来,而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的文言小说推向了顶峰。关于中国古白话小说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应该从宋话本说起。宋话本是宋代城市生活的产物,它源于城市,是市井平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宋代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真实地展示了宋代东京街市上,民众聚集听说书的画面。从画卷上观察,长街上“王员外家”对面的屋檐下,就聚集了许多听说书者,而在不远的“孙羊店”侧,俨然又有一位盲艺人…  相似文献   

5.
宋代民间说话艺术已具有市民性质,说话业分成了稳定的门类(家数),说话表演艺术已有专业化趋向,艺人的表演技巧初步成熟。说话门类中小说一家是宋代说话艺术的精华,标志着人民大众的文学开始形成主流。  相似文献   

6.
宋代两京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两京规模扩大、人口剧增,民风奢华、市民游览成风,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户外饮食消费三个有利因素。从为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和庞大消费群体、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对普通民众的引领导向三个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宋代两京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按照功能、档次及特点,可将宋代两京饮食服务业分作饮、食兼营的酒楼,主营主食的食店,主营饮料的茶肆,走街窜巷、沿街叫卖的流动服务及地方风味食店五类情况。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伴随着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成都的社会阶层也出现了传统向近代变化的趋势。各社会阶层内部都增加了一部分现代职业人口群体,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的群体差异更加明显。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使各社会阶层的整体消费能力都有所增强,但各社会阶层间及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呈加剧化态势发展。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消费能力、饮食消费需求、饮食消费结构,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的程度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饮食消费市场,推动了近代成都饮食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使成都市民的饮食生活面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化的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一书是郑继猛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七章30万字。第一章梳理了宋前都市发展史,考察了汴梁、临安在都市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状况。第二章对宋代都市社会生活做了全面考察,重点在国家政治理想对都市生活的作用。第三、四章考察了宋代都市笔记反映出的都市声色及都市“奇”“观”,追溯宋代都市文化发生的根源及宋代都市文化的体现。第五章探讨了都市笔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发达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说又生动地再现了城市生活的场景。广州自古以来就作为岭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而存在,它自然也成为小说描写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梳理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小说对广州的描写,从文学的角度生动地勾勒出广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0.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人文学科研究中有关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少文化地理学家亦十分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空间和地景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本文透过引入地理和空间视角,从文化地理学出发,阅读和分析《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文学地景,探讨施蛰存都市小说的空间是如何产生、说明和体现了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总括来说,这些小说里对地理和空间的想象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其特点包括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符码化、以消费为中心、印刷的想象共同体的存在,以及新的城乡关系。这个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城市空间,一方面与上海30年代的现代生活经验互相重叠,另方面亦创造了上海市民对于世界主义的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12.
在女性词史上,清代的吴藻和宋代的朱淑真同样的性灵钟慧却都遭遇了“所适非偶”的不幸婚姻,“颜色如花命如叶”的共同命运使她们在创作上有着相近的心理感受。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她们在情与理的侧重上也有所不同,作品的风格亦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3.
"欧苏"之称,自宋至今,经历代文论家推崇,已成为散文理论史上的专用名词。南北宋之际吕本中《童蒙诗训》之《文字体式》最早正式将"欧苏"并提。"欧苏"文代表成熟柔美的宋文,是平易自然的古文典范。"欧苏"又"和而不同",历代论者大体上有欧高苏低、苏高欧低、"欧苏"各具特色和否定"欧苏"四类意见。欧文纯正,苏文性灵,他们以其胸怀和才性,共铸宋文双璧,显示"不同"魅力,凝成"和"之力量,有力延续古文之气脉。  相似文献   

14.
罗辉先生的词集《流光情寄鹧鸪天》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以单一的词牌《鹧鸪天》结集,作者既是词的原创者又是词的翻译者,这样的文学样式更有利于读者解读作品;其二,作者寄情“流光”,不但有对人生岁月的过滤和感悟,同时也高举“德厚者流光”的大旗,褒贬时事,以唐风宋月的古调,唱响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意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18.
郡望指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是构成家族门第的要素之一。唐世重门第,故俗重郡望,同时唐代亦崇文,尚郡望与尚文学的观念必然交互影响,彰显着唐代文学的士族化特征。重郡望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本表达、文学思想等文学创作方面,也渗透到文人题名、文集编撰、文学集会、修谱立碑、干谒进文等各类文学活动中,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宋学术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继承性。经历两宋之际的学派整合与文化重组,王安石的新学逐渐式微,而元祐学术则得到不同程度的承续。南宋中期以前,众多文士因家学、地方传统、个人学术选择等原因,受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史传统影响较大,形成与道学不尽相同的重视文献考据的"汉学"学术路向。二者相互论争、彼此影响,共同构成多元的南宋学术。南宋中期以后,逐渐进入主流的道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但其发展也正是在周边考据汉学的影响下,走完了自身逻辑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