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古代文论具有体系性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在经学元典中已露端倪.因为以"十三经"为代表的经学元典包蕴着丰富的文论思想,主要涉及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文学发展论、文学批评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主体理论.经学元典中的文论观点作为古代文论的元初思想虽然在论述的具体性、细致性等方面还不够充分,但由于大多数观点是从哲学观念或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看法的角度提出,所涉及的问题具有较深的层次,体现着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而对后世的文论建构具有支配性作用.经学元典中所提出的"言志"说、"吟咏情性"说、"感物生情"说、"教化"说、"美刺"说、"治世"说、"惩恶劝善"说、"文质彬彬"说、"通变"说等构成了古代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及文学发展论的核心观点.此外,经学元典所涉及的文学批评原则、方法及标准等对其后的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影响.后世文论家通过对经学元典中文论思想的深化阐发和开拓发展,建构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经学元典中的文论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论话语在当今只是一种知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缺乏影响。现代时期,一般性文学理论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古代文论型”和“西方文论型”两种类型。建立一种庞大的、包容中西的文学理论体系,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批评方法融合在一起,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西方文论之所以只能整合,不能融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异质性的。“重建”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古代文论型”与“西方文论型”两种文学理论可以并行存世。  相似文献   

3.
朱志荣对古代文论现代性问题一方面进行了理论思索,其基本观点为:在全球化视野中以"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统一"的史识观念建构古代文论体系;另一方面则将理论思索付诸于实践。朱志荣关于古代文论现代性的思考和实践实质上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和文论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前瞻性设计,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是中文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以讲解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概论等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建构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本课题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对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多有探讨,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亦多有思考.希望对于古代文论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文论"课程传统教学概况"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在整个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体系中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高等院校任教过这门课程的老师曾经说它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珠穆朗玛’和太平洋的海沟"[1],把这门课程比喻为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山峰和深邃无比的太平洋海沟,由此可见,这门课程的难学和难教性。我也和一些在高等院校中担任过"古代文论"教学工作的老师交流过,他们一致认为这门课程难教。但是,这门课程在教学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觉得,如果就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话,那么这门课程主要存在着如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内在生命力,它关注文学本原问题,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原道学说,而"问道"则是对于"原道"的补充与反拨。没有"问道"意识与方法的充分运用,文学批评领域的"原道"往往会通向独断论,从而窒息中国文论的内在精神活力。从历代中国文论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原道说的兴起与变化,与问道意识的介入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机制。对于原道说与问道意识互相关系的探讨,是中国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9.
命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赋形剂,古代文论以形态各异的命题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三类:描述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知识形态;思辨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理论形态;观念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意识形态。命题负载着古代文论的思想观点,砥砺着古代文论的理论品格,是构建古代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思想体系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调整教学心态,活化课堂教学的手法,让学生不再有枯坐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讲,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这就是在“享受”语文课带给我们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综观庄子居里各家论辩,无不在"蒙"字上做文章。"蒙"到底在哪里?是"大蒙"还是"小蒙"?是一个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小小的国家?此处在综合各家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庄子居里之"蒙"就是位于早商故都的安徽蒙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16.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原则,在当代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教学中尤其值得提倡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自应大力实行“因材施教”,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其主要途径有四:一.以学生为主体,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二.正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三.改革课程结构,分设多种课程门类;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淮官话洪巢片无为方言反复问句的形式是"格+VP?",属于无倾向的中立问。"格"是疑问副词,显示疑问焦点。对田野调查的口语材料进行描写与分析。讨论了"格"与情态动词、否定词的相对位置,并联系了洪巢片其他方言点进行比较;状语在"格+VP?"句中的位置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9.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运用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以高职高专教材《文学欣赏》中第二章《诗歌欣赏》为例,以李白、杜甫为典型作家,结合其作品并联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展教学设计,进行"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20.
高额拆迁补偿产生了许多“一夜暴富”的农民,并由此产生了“拆二代”这一新兴的社会群体。看似获益匪浅的举措背后却隐藏巨大的疑问:谁真正受益?文章简要分析高额拆迁补偿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并以此提出政府应转变职能、遵循市场规律确定自我的市场角色定位、转变社会管理方式重建政府的社会诚信、创新补偿方式、市场职业引导以及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让被拆迁农民从“一夜暴富”转变为“一生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