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不一的课题,说法始终不尽一致。归纳起来,无外乎如下诸种:东汉说,东晋说,北齐说,隋代说,唐代说。主张印刷术唐代发明的人颇多。原因在于,许多唐代及后世(主要是宋代)的文献材料,对此多有记载,而且出土了许多属于唐代的非常精美的现存印刷实物。如:敦煌出土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雕印普施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唐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历书,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商君书》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部分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资料,研究商鞅及其学派在秦统一六国前经济政策方面的主张,以及为了配合经济政策而采取的相关政治措施。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二重证据法,运用古籍文献记载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即把古籍记载与出土发现的史料结合起来以考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后半期出土文献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伟 《图书与情报》2002,(3):21-25,45
文章介绍了近五十年来,我国先后发掘出土的甲骨、青铜、石刻、简牍、缣帛、玉版、写本、雕印八种文献,并分析比较了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沛 《兰台世界》2011,(9):15-16
本文从汉代档案文献整理、汉代文献中记载的档案文献、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及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论述了汉代档案文献编纂规模、内容及作用,指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有利于强化统治,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代档案文献整理、汉代文献中记载的档案文献、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及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论述了汉代档案文献编纂规模、内容及作用,指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有利于强化统治,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出土简帛以文献实物的形式",实证"了我国早期图书馆的基本面貌,有助于纠偏基于传世文献而得出的关于古代图书馆的集藏对象、知识结构和图书分类、图书目录和篇题的形制等诸多定论。但是,简帛文献的出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迄今为止的出土文献研究尚处于文本复原的早期阶段,文字释读和今译、帛片的拼接和竹简的排列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出土简帛本身并不能构成早期图书馆研究的自足材料,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依然是我们需要持守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石尠、石定墓志在民国八年(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郊。因为系盗掘出土,所以早期研究论著对这两方墓志出土时地的记载歧说纷纭,这一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界对石氏墓志真伪和学术价值的判定。本文在梳理、辨析相关文献后,认为洛阳古董商郭玉堂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石尠、石定墓志的出土时地信息最为可信。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释证,本文在考察建国前洛阳一带出土石刻的流散情况后,认为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的所谓《石尠墓志》当系重刻本。石尠、石定墓志在出土后不久就被当时北平金石家周进收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周进去世,这两方墓志连同其它汉晋石刻一并由其家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直收藏至今。  相似文献   

8.
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由夏族人建立的夏王朝,这在较为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有充分的论述。考古学为夏的存在提供了坚实依据,传世文献有关夏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考古上的印证,地下出土夏至东周时期有关夏史的金文、甲骨文、竹简、陶文、骨刻辞等文献材料,也为夏的存在提供了实证或旁证。  相似文献   

9.
祝寿是宋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本文通过对宋代文献中"寿星图"资料的梳理,对宋代出土文物中含有由松树、山石、人物、龟、鹤等基本元素所构成画面的汇集比对,辨识出"仙人龟鹤"等镜、谭思通夫妇墓银盒盖面、张珒墓砖插屏、偃师酒流沟宋墓和洛阳关林宋墓杂剧雕砖上的"寿星图",吴奥墓出土瓷像为"寿星像"。  相似文献   

10.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石尠、石定墓志在民国八年(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郊。因为系盗掘出土,所以早期研究论著对这两方墓志出土时地的记载歧说纷纭,这一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界对石氏墓志真伪和学术价值的判定。本文在梳理、辨析相关文献后,认为洛阳古董商郭玉堂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石尠、石定墓志的出土时地信息最为可信。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释证,本文在考察建国前洛阳一带出土石刻的流散情况后,认为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的所谓《石尠墓志》当系重刻本。石尠、石定墓志在出土后不久就被当时北平金石家周进收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周进去世,这两方墓志连同其它汉晋石刻一并由其家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直收藏至今。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代由于年代久远,藏书情况只能从传世文献的记载中略知一二,但出土文献为先秦藏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与新史料.殷墟甲骨的考古发掘与文字研究,使商代王室的所藏之书、藏书之所与藏书之人等问题得到解决.周代出土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与玉石等实物,它们为研究周代王室藏书与诸侯国藏书种类与内容提供大量资料.战国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简吊材料,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战国楚简大量出土,以郭店竹简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为代表,它们是对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也是研究战国私人藏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有宋南雄太守朝奉辛公圹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江西铅山县稼轩乡出土了辛弃疾孙子辛鞬的墓志,明确记载了其祖父母、父母等的详尽资料,第一次以出土文献的形式验证了在此之前发现的<菱湖辛氏族谱>所载辛弃疾家世后裔数据的可靠,成为新世纪辛弃疾研究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3.
宋代绍兴雕版印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绍兴雕版印刷的历史渊源、记载绍兴雕版印刷最早的文献、绍兴出土的雕版印刷珍品及宋代绍兴刻本四个方面来考述宋代绍兴雕版印刷盛况。  相似文献   

14.
“襜褕”考     
"襜褕"是为数不多的见诸传世历史文献的汉代服饰名词,《说文》:"襜,衣蔽前,从衣,詹声。"《释名·释衣服》:"襜褕,言其襜襜宏裕也。"可见"襜褕"乃依据形制而命名的一种汉代服装,且根据史籍记载有"童容""褣""襜襦"等多种称谓。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不断增多及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汉代衣物疏中也屡见有关"襜褕"的记载,由此可见,"襜褕"在汉代已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服装。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并结合出土考古实物与图像资料,全面考察汉代襜褕的命名、形制、材质及色彩、穿着等级及场合等方面问题,系统梳理了这种汉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汉代其他见诸文献的服装称谓探讨有关汉代服装的命名特点,就服饰名物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略作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简牍的出土情况和文献的记载来研究简牍文书的相关制度,包括简牍文书的修治、编联和书写的制作制度,封发、传递的运行制度,收发文、立卷收藏的保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周礼》中有关于"车之五兵"的记载,传世文献中对这一记载多有阐述。汉唐儒生们认为"车之五兵"反映了先秦军事中的礼仪制度。然而疑古思潮之后,学者对于《周礼》的相关记载多不以为然。近年曾侯乙墓出土的遣册保存较好,记录了关于送葬车辆的具体信息,为今人了解先秦车载兵器礼制提供了宝贵材料。本文将曾侯乙墓遣册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周礼》"车之五兵"记载与先秦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差距。  相似文献   

17.
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首先是无字碑时期,这一时期,碑被当做一种工具,或用于下葬,或用于拴系牲畜等;其次是有字碑时期,即在碑上篆刻文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德行,或者记载史实等。秦时期的碑属于具有实用功能的实用碑。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当时的碑有三种。一种属于下棺用的碑,天子称为丰碑,  相似文献   

18.
朱黎光 《新闻爱好者》2008,(12):134-135
先秦时期编钟 根据文献记载,编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时的一位乐官伶伦,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钟12口,以和五音”。此外,炎帝、颛顼、帝喾、尧、禹时也有关于编钟的记载,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编钟的原始形态来源很早。陕西长安斗门镇遗址出土的陶钟,可以看做是中国青铜编钟之一——甫钟的始祖。这件陶钟1955年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7,(8):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西汉末年,共156枚,保存于连云港市博物馆。该文献是1993年从东海尹湾6号汉墓发掘出土的,书写在汉代简牍上,为墓主人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随葬品,书体有章草,隶书两种。该文献是我国历史上简牍中较早的行政文书档案,主要记载了西汉末年东海郡,县,乡,里的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及垦田和钱谷出入,经济赋税以及武器装备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出土简帛所见专门用于记录文献篇题的木牍主要有三处。其中,尹湾所出的1块篇题木牍记录了7种典籍的书名,可视为群书目录的雏形。银雀山所出的5块和阜阳所出的3块篇题木牍都是一书篇章目录。综合考察可知,《七略》之前的所谓"目录"主要是一书目录,相应的文献学问题主要是一书内部篇章结构及其关系,而不是群书目录所反映的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并且,一书目录只有"目"而没有"录",具有十分明确的检索取向。表6。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