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教材“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呈现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生活画卷:碧绿的藤蔓,应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和着春雨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树荫下的闲话家常,那纺织娘美妙的歌声……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如闻其声,好像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如见其人,似乎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享受着乡下人家乐趣。《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  相似文献   

2.
在周敦颐学说中,“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周敦颐主“静”的着眼点在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他将“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反映在艺术的创造中,多以幽美的自然景物和淳朴的田园风光为审美创造对象,突出表现对象淡雅、洁净、质朴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田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简朴闻名,由于他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兴味,”在田园风情的描绘中,体现他对“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加上他优美的语言艺术,运用绝句的表现手法,着意追求一种质朴隽永的风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所谓“天然”,即自然,不雕琢,不做作。于诗词审美而言.则要求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以真情实景吸引人、感染人;表现方法上,重天成,提倡质朴清新,讲究本色、天趣,摒弃人工斧凿、雕琢的藻饰。  相似文献   

6.
废名的“乡土田园小说”,以带有田园牧歌情调、强烈抒情色彩和诗化倾向,营构了一个个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展现了优美恬静的乡土之美、质朴敦厚的人性之美、温婉美丽的女性之美、佛道禅思的宗教之美。  相似文献   

7.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苏教版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课史,是一篇田园牧歌式的“诗化”散文。作苦尽情抒写自然的生机,内然的伟大,从个体的内心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着意渲染抒写作客于翡冷翠山中独处的妙处和快乐的心境。作者用飘逸、秀美、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不加雕饰,没有羁绊的纯美自然和纯真、质朴的秀美山居图,并歌颂了这种纯真质朴的自然美,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过故人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到乡下访友时看到的田园美景与农家淳朴的生活,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短短几行诗,仅40字便把一次极为普通的与故人相聚的场面叙述描绘得细腻人微又情趣盎然。全诗语言质朴,未作刻意修饰,却自然畅达,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将内涵丰富的语句具象化。课堂上学生智慧进发,诗意流淌。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于世的诗派,它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在众多诗派中独一帜,自成一派。山水田园派诗人用他们恬静、清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谧、安逸的田园诗画,陶渊明和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歌,而王维则是盛唐时期一位继陶渊明之后成就较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山水田园诗派之大成者。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格调高雅、清新,诗中都充满了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相似文献   

11.
张炜的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牧歌情调的田园世界,在田园世界里经常出现奔腾不息的芦青河、生机盎然的葡萄园,在这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处于相对和谐之中。张炜的小说主题围绕“回归自然”。作品体现着“融入野地“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校确定了“田园教育”的办学思路。所谓“田”就是农村,“园”就是校园。我们所说的“田园教育”,指的是依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田园教育”的关注点是农村、生命、发展、生态、未来,注重为孩子和教师营造纯朴、自然、快乐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我们要让田园式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家长理想的校园、教师温馨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郑鹏 《天津教育》2022,(25):25-26
<正>本文中提及的“田园”,意为一种原生态理念,是围绕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一种“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自在”的教育,也是场域、空间与情境的体现,在这里课程得以展开,活动得以实施,生命得以活泼、自由快乐地生长,培养身强力壮、吃苦耐劳、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的儿童,从而获得“朴素而高雅”的教育。我们提出的“童心筑梦”田园课程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为抓手、  相似文献   

14.
钱惠梅 《文教资料》2007,(26):11-12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师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倪辉祥 《新读写》2008,(10):8-8
老父亲对老宅的眷恋真让人感动,尤其是老宅临拆时的一些细节,如“痴呆呆地凝梯、“嘴里念念有词”、“睫毛上沾满了晶莹的泪花”等,把老父亲的强烈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令每一个有过同样经历的人,都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文章行文流畅,质朴自然,人、事、物、情融为一体,可谓自然天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田园诗情     
本文开头一句话就勾靳出荷兰特色.“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后面则把重点放在牧场上,以亲切平和的笔触。画出了充满“田园诗情”的“真正的荷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感情。文章在自然随意中显示出作者描写技巧的高明,笔调活泼且不乏幽默,读起来给人一种轻松感、舒适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模兴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利用厚生,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爱物惜物,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真善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9.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  相似文献   

20.
盛唐初期,南方(襄阳)山水诗人孟浩然和北方(辋川)山水诗人王维一起发扬了陶(潜)、谢(灵运)的隐逸风气,将山水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归隐的田园诗结合起来,以山水的笔意刻画田园,以田园的情趣观照山水,运用质朴平淡的语言,创作了许多具有渊深朴茂风味的诗作,可同时蔚为一代文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