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能够对这三种力量训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避免训练中的片面化和教条化,本研究分别对以上三种力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就三种力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一个更加趋于"一般性"的概念,振动力量和核心力量均属于功能性力量的范畴,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一种形式;(2)核心力量应与核心区力量应进行区分,当前所称的核心力量应称之为人体核心区域力量;(3)振动力量和核心力量在训练效应上各有侧重,但又有共同的训练指向,即不能完全隔离两者。  相似文献   

2.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做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最初这种训练只用于少数项目像游泳,水上等项目。近年来随着运动链理论和神经肌肉系统训练以及本体感受性训练理论的提出,许多人发现核心力量训练几乎对所有运动项目都特别重要。田径是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不管是田赛项目还是径赛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法对田径核心力量的概念、分类以及田径核心力量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的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然而,在竞技体育中,核心力量训练在角色定位、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发展机制方面依然停留在定性、定量化的描述阶段,无有效的理论支撑,使核心力量训练处于粗放发展的态势之中。本文以不同的训练新视角,系统阐释了核心力量的科学化训练依据:1)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角色定位、结构功能作以阐释,指出:核心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一部分;核心力量训练的结构决定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特殊性。2)通过神经肌肉—系统观视角阐释了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机制("三亚系模型"作用机制、神经控制作用机制)及神经—肌肉系统观下的核心力量训练负荷和训练方式。3)通过专项化视角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机制:训练工作目标专项化;核心力量训练专项化(能量代谢专项化、动作力学特征专项化、神经—肌肉系统专项化)。  相似文献   

4.
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丰富功能训练理论体系,阐明功能训练方式,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类学方法对国内外功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归纳、提炼并进行分类。结论:(1)功能训练体系横向分为:功能动作系统、功能训练系统、动作纠正系统、激活与再生系统4个方面;(2)功能动作系统包括功能动作筛查(FMS)、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FMA),Y-平衡测试(YBT);(3)功能训练系统由激活与再生、动作模式、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多方向速度、能量代谢、功能性力量、核心柱训练7个板块组成;(4)功能动作练习方式划分为在3个平面内的上肢、下肢、躯干、上肢与躯干组合、下肢与躯干组合、全身参与的6种推、拉、旋转、屈伸的动作模式。本研究有助于剖析与厘清功能训练体系主体内容,明确练习方式,旨在为我国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人体运动的主要特征出发,对动作结构特征的复杂性以及动作技能完成的特点、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引申出人体运动链系统的形态结构.研究发现人体运动链涵盖肌肉链、关节链、神经链3种基本形式,3者在工作中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在运动时类似波浪的传导方式是运动链功能的体现.功能性动作是运动链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结果,运动链的动态和多维体现是功能性训练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功能性训练实践中要着重关注运动链各体系及相互之间的完整与协调,重视人体核心区域的枢纽功能,强化和消除弱链接,避免孤立、局部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6.
"核心部位"是人体中枢部位的骨盆和躯干部位,它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运动,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优化。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结合运动实践,对核心部位的界定、核心部位的功能和核心部位的训练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训练、力量以及速度和柔韧性训练,是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训练中,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应该与专项密切结合,达到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统一,并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量,切忌过大强度和超负荷运动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对河北省某优势项目15名男子运动员进行1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结果显示,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技术及身体的稳定性、协调性主观感觉显著增强,运动成绩亦有显著提高,从而为教练员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新的康复理论"Prehabilitation",主要从静力性力量训练、动力力量训练、离心性力量以及plyometric练习几个方面论述基于Prehabilitation发展力量的方法手段,重点从Prehabilitation视角下阐明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动向,丰富肌肉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悬吊训练法(S-E-T)、超等长练习(Plyometric)、核心力量训练(Core Strength Training)等,Prehabilitation的性肌肉功能训练在运动实践中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相关资料,阐述跆拳道运动中核心力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了解跆拳道比赛中核心区域力量及其功能,提出了跆拳道核心力量训练的具体手段,为跆拳道训练和比赛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察200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运动员体能表现以及对几个优秀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阐述,结合作担任国家网球队冬训体能教练体会,对我国网球体能训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高原训练现状,对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及间歇性低氧训练进行了训练方式、训练负荷和生理学基础的理论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和HiLo训练是一种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训练方法。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循环训练法在体操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体操身体素质训练中采用循环训练法对激发受训者训练热情,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及提高训练效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并论述了训练活动和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为训练个性与项目特性,并表现为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认识和遵循训练个性和项目特性是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的根本途径,也是科学训练的根本途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特长竞技能力"与"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个性和项目特性具有主客体性,其中训练个性主客体兼有。训练主体的情感、意志等意识因素,是体育运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表现为训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及其统一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对训练量和训练效果的分析对比,借助运动学和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力图探索体能教学的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竞技健美操与世界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缺乏技术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表现力.古典芭蕾完整的训练体系对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和表现力的培养有独特作用.借鉴古典芭蕾训练手段,紧密结合健美操特点,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技术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谷氨酰胺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能提供免疫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和中间体。运动训练导致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运动的时间、强度和方式相关。对谷氨酰胺的生理功能及运动训练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和补充进行了综述,为谷氨酰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足球战术训练是足球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战术训练中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加快运动员对战术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我们对足球战术训练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有效的战术训练,对运动员所学战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战术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教练员训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萌发了一元训练理论。通过探讨运动训练的基本事实,分析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存在的差异,得出结论:一元训练理论对促进高水平运动训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与间歇性低氧训练之理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原训练得以迅速发展,其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逐步完善,训练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发展出一系列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HiLo训练和间歇性低氧训练。这些方法在沿袭高原训练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摒弃其存在的诸多弊端,有效利用其优势,为科学运动训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分析和比较这些方法的利弊以及改进、完善的基本思路,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进行深入研究和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