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社会生活为核心,折射出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壮阔画卷。作者在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现代中国革命,洞悉出扑朔迷  相似文献   

2.
从内在意韵看,《白鹿原》的框架结构由白鹿、白狼、鏊子三个意象构成。白鹿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诗意再现,凝结着其独特的精神品格。社会革命运动在白鹿原族人中化为“白狼喋血”的可怕传说,与当年阿Q脑海中“白盔白甲”的幻想形异而质同。而“鏊子”之喻,不仅揭示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同时更揭示出传统势力与革命相对立的更深层的“秘密”。从“白鹿”到“鏊子”,作品形象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的悲剧性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白鹿原》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它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赞颂儒家仁义观念为反衬,贬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告别革命"的谬论做了图解与演义。雷达赞赏其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陈晓明赞赏其"标举一种文化价值而试图阐释中国现代性历史",对媒体和读者形成误导。这样的作品不断受到奖励和表彰,是极不正常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何处是“家园”——《白鹿原》之黑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刻揭示了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演变的“秘密”。黑娃形象则集中揭示着中国社会革命的许多“秘密”。他自发萌生的个体意识 ,使他怀着犯罪和自贱心态走上叛逆之路。接着 ,他被鹿兆鹏燃起“革命激情”,怀着狂暴的“反封建”情绪 ,在白鹿原掀起“风搅雪”革命。在疯狂破坏和“彻底决裂”后 ,却在思想上陷入更深的精神危机。最终 ,“革命黑娃”跪回白鹿祠堂 ,在悔泣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黑娃倔强叛逆 ,狂暴反抗 ,无奈皈依的个人精神悲剧 ,同时也象征了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在思想上无法逃脱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5.
南帆与王春林的论争显示出《白鹿原》接受状态的盘结复杂性,借助于互文性视域中的《白鹿原》与"创作手记",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叙事中得以显现。在对"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颠倒"中,《白鹿原》得以重回八十年代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在巴金的《家》中, “家”是革命的对象;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 “家”是维系民众生存的精神性力量.“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地位变迁,显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悖论,展现了“乡土中国”精神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史诗性作品,极具悲剧色彩。它描绘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浮,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触叙述出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历史的沧桑巨变,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正面审视了儒家文化,描述了这种曾经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在充满灾难与厄运的本世纪上半期社会,由自足、挣扎到变异、衰退的过程。白鹿原是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组织的活标本,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故此白鹿原家族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奥秘。作者在沉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觅精神资源的同时,显示了家族文化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白鹿原》中的革命内涵。主要从发生在白鹿原上历次革命、参加革命的革命者、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剖析革命的目的和实质,从而展示作者对民族国家出路思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的思想意蕴用简练的话来说,就是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白鹿原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而在原上闪现的白鹿则是人格的象征,白鹿昭示着人格的精魂与历史的奥秘。在偶然中透露出历史的必然,历史的演进是不以偶然为前提的,它有着自身的轨迹。在这条轨迹上行走的人和发生的事都刻下了深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作为一部描绘"民族秘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系列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沉浮,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内在的隐秘逻辑,由具体的个人命运落笔,从情感历程和心灵史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从<白鹿原>人物的性格和文化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这也就是"士、农、工、商"所体现出的文化基因.而这正是中国社会在历史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白鹿原》中的革命内涵.主要从发生在白鹿原上历次革命、参加革命的革命者、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剖析革命的目的和实质,从而展示作者对民族国家出路思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能够得到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作品在叙述现代革命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作者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隐藏在家族叙事的基点和框架之下,在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建构了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浪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和人性,从而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构了新的现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能够得到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作品在叙述现代革命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作者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隐藏在家族叙事的基点和框架之下,在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建构了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浪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和人性,从而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构了新的现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的神秘因子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神秘特质具有传承关系,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传统才是《白鹿原》神秘艺术特色的“本根”。  相似文献   

17.
甘浩 《涪陵师专学报》2013,(3):31-35,134
《白鹿原》的艺术独特性之一,是侵入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方历来被视为禁区的领地———私密的身体。在田小娥的性爱叙事、白灵的革命叙事、白嘉轩的道德叙事中,身体都受到了第一位的、强烈的关注。身体,在《白鹿原》中已经被打上标记或符号,在每一个能指背后都暗含着特定的所指信息。这些经过欲望与时间考验的身体故事,都是《白鹿原》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白鹿原》的叙事才五彩缤纷,《白鹿原》的艺术才更具独特性,《白鹿原》的故事才有可能流传得更久更久。  相似文献   

18.
作品信息     
正《白鹿原》歌剧版将与观众见面日前,歌剧《白鹿原》的音乐会版在西安首演,中国艺术家利用西方歌剧来演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故事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关注。此前,《白鹿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影视剧和舞剧等,原创歌剧的改编尚属空白。编剧兼作曲程大兆说,《白鹿原》好似一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庞大史诗,历史格局和人物关系都非常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叙事为主线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50多年的历史画卷,通过白鹿两家儿女们的革命斗争经历和普通农民对革命态度的转变,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文本超越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党派史观和阶级史观,从民族文化史观出发,考察和反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历史·家族"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