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分析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提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所借鉴.yh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最终实现两岸经济长期合作双赢的新格局。文章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分析了温州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内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比较和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随着区域振兴规划的密集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沈阳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综合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增长极.比较分析各经济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集群品牌是以区域或集群作为一个品牌的特定名称,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与产品品牌相比,两者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着特性。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集群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区域集群品牌的特殊属性,从而更好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集群品牌的建设,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吸引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个例,分析经济相对弱势区域发展模式,提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空间格局来看应该采用“大福建”网络式模式:科学判断区域主导产业,创造“极化效应;”正确处理区际关系,利用强势区域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全面推进,福建高等教育在海西建设过程中能否发挥重要作用,人才建设是关键。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机理出发,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剖析了福建高等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福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7.
选择总人口、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指标,运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化发展呈现整体不均衡格局:区域内沿海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沿海的莆田市和宁德市没有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是区域内城市化发展的凹陷城市;而区域的内陆城市尤其是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应加大对凹陷城市的扶持力度,扩大优势区域的辐射面,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视角阐述福建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重大机遇,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强调福建高职院校必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福建省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也是人类基于生态文明的觉醒而选择的理想居住模式.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定量地对这34个城市进行生态化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并通过比较着重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以来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等十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有望成为2010年A股市场持续的主题投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培育福建旅游精品 服务海西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服务海西经济建设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福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稳居海峡西岸经济区前列,福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建设。本文首先概述福清经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福清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最后对加快福清融入海西经济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指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海西经济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借助SWOT模型,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转型.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发展港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重要增长极,宁德要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必须结合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优势,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文章通过搜集环三都澳区域港口物流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环三都澳区域的区位环境与经济环境,指出宁德市具有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多个行政单元,在建设过程中,协同发展应成为核心理念,以求经济一体化。为使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资源整合和系统化运作,必须实施资源共享型、优势互补型、关联互动型和联网辐射型等协同发展的模式。并要建立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和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关于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这种战略部署,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以深刻的政治内涵。本文试图从政治学视角出发,探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实现祖国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促进海西和谐,是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建设和谐海西,利益协调是根本和关键所在。因此,对海西社会中存在的若干利益冲突的阐述及其原因分析成为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政府把改善民生、公平分配、民主制度和依法治理分别作为施政宗旨、目标、基础和手段,一个较为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才会得到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9.
从海峡西岸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制约当前海峡西岸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提出了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认为在海峡西岸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推进高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运用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创建档案管理团队,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实现高校档案工作对海峡西岸社会区域文化发展的服务作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城市群体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长远建设必须立足于以"福州-厦门","温州"和"汕头"为核心的海西城市群之协同发展,以加速完善基础建设,引入总部经济为主线,通过打造海洋经济,打破行政区域束缚,扩大经济腹地的辐射范围,进而消除地区差异,统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