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王充《论衡》中有好几篇涉及到夸张,其中《艺增篇》说:“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  相似文献   

2.
改变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无力的状况,一直是搞经济报道的同志所苦苦探索的课题之一。孝感报今年推出的《经济·生活·人》专栏,可说是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它象经济宣传主旋律中的一支“轻音乐”,从一出台就觅得众多“知音”——读者喜欢它,报社内外新闻同行赞许它。这个专栏已初步显示出一些特色。“三巧”——走入生活天地宽与一般的经济报道相比,《经济·生活·人》专栏总体上给人以轻盈、灵秀、够劲的感觉,绝大部分作品题材小巧、角度灵巧、主题精巧。这“三巧”,让人看到经济报道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那就是:从单一的生产工作圈子走入了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从办公室的数据柜、材料箱走入了社会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3.
《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辞欲巧。”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现,故辞必巧丽。” 这些道理,对于指导文学创作是确有实效的,对于指导新闻写作同样也有实效。新闻不仅同文学作品一样要讲究“情信”、“义明雅”,而且同文学作品一样要追求“辞巧”。大概没有哪个记者认为新闻作品可以不讲究技巧和无文采。 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中的欲露故藏,收到似藏反露效果的常用手法。这种手法用在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4.
前言、后记,古称序、跋,是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明者写的序、跋,半页、一页足矣,两页的都少见。《牡丹亭·题词》仅234字,突出“情之至”。《搜神记序》仅287字,突出“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自序》,370字,吐出“孤愤”。《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小序,81字,表明“劝戒”。《拍案惊奇》序,1页零3行,希望“闻之者戒”。中国名著如此,外国著作也如此。《大卫·科波菲  相似文献   

5.
最近,俄罗斯《现代人》出版社出版了“世纪的沉思:孩子们谈父辈”丛书中的谢尔戈·贝利亚编著的《我的父亲拉夫连季·贝利亚》一书。  相似文献   

6.
八运会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国新闻传媒八运会“新闻战”的风采依然留在亿力读者心中,特别是部分报纸版面上那一双双亮丽的“眼睛”,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八运会健儿顽强拼搏,创造佳绩;新闻编辑夜以继日,精品迭出。笔者从部分报纸上选出如下各类新闻标题进行赏析,以飨读者,以资借鉴。 一、借助夸张,表达一种强烈感情。这种夸张式标题,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将人和事的形象、特征、作用等加以扩大或缩小,虽然“言过其实”,但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例如: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稿件中,时常看到听到这样字句:表扬张三做好事就写:“说起张三.全村人都伸大姆指”;介绍李四常照料五保老人,就写老人“见人就说”,“逢人便夸”;……试想,即使张三做的事情很突出,群众很赞成,也不可能“全村人都伸大姆指”夸他;李四照料老人,再勤快,五保老人也不会“见人就说”、“连人便夸”.这些词句大绝对、太夸张了. 新闻本身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使用夸张之言,似乎更生动了,其实只会引起读  相似文献   

8.
(三)经部类目与图书著录 经部类目的设立 懦家经典在西汉确立了经的地位以后,东汉初年,班固据刘歆《七略》撰《汉书·艺文志》,于“六艺略”著录儒家经典,分立九个类目,即:《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小学类。《汉志》“六艺略”的类目,奠定了后世书目经部类目划分的基础,以书为类成为经部类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类目的设立,皆沿从《汉志》,或大同小异,从无超出其规范者。《隋志》将《七录》“技术录”中的“谶纬类”移入经部,唐代母煚的《古今书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目因之。《隋志》于《论语》类后附著“五经总义”方面的图书,《古今书录》增立“经解类”,两《唐志》、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因之;其中,《明志》改称“诸经类”,《四库全书总目》改称“五经总义类”。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孟子》由子部移入经部,附著于《论语》类之后,《直斋书录解题》仍合类著录,而将类名改称“论孟  相似文献   

9.
译家之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日本《读卖》月刊1994年1月号说:“二十世纪在文化方面没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呢?符家钦《记萧乾》40页上说:“《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传世名著,与《约翰·克里斯多夫》、《追忆逝水年华》等被公认为20世纪的奇书。”这三本奇书是不是二十世纪给我们留下的传世名著呢?说来也巧,我和这三本书多少都有一点关系。我曾参加过《追忆逝水年华》第三本的校译,现在正重译《约翰·克里斯多夫》,只有《尤利西斯》这本“天书”,  相似文献   

10.
古代标点通常称“句读”,这两字连用,首见于东汉经学家何休(公元129—182年)《春秋公羊传解诂·序》:“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而不可胜记也。”说明汉代学者对句读的重视,认为讲诵、理解、援引经典和前人著作,句读都是不可缺少的。“句读”中的“读”来源于《公羊传·定公九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在西汉成书的《礼记》就讲到古人把句读即析章断句等作为  相似文献   

11.
悬鱼与振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及汉代文献中,棺外覆以“墙”、“帷”、“柳”、“荒”等构成的屋形棺罩,墙帷外设置名为“”的装饰物,是周人特有的丧葬制度。《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暨周,殷人棺停,周人墙置霎。”所谓‘月人墙置霎”,是以饰棺之具的墙、为例,说明“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陈浩《礼记集说》语)。周人饰棺之具的情况,《礼记·丧大记》记载道:“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素锦褚,加伪荒,钮六。齐五采五贝。黼二、黼二。画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戴六,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  相似文献   

12.
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的《黎民伟:人·时代·电影》是部有关香港电影拓荒者传奇一生的大型画册,由黎民伟之子黎锡与资深电影工作者罗卡搜集整理而成。书中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一些史料。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的题字,过去很多人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出处,读了《黎民伟:人·时代·电影》这本画册后,  相似文献   

13.
在1987年5期《图书馆》上,我发表了《“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该文主要部分提出了对“目录”一词中的“录”字的不同解释。认为“录”,不是指传统所说的“叙录”,而应当是“次第”的意思。当时,我只就三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本身所依据的引文作解,没有全面展开。为了使这一立论能够站住脚,本文拟进一步再加阐述。一、试释杨仆《兵录》的“录”字义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住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真”。关于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先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在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即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  相似文献   

14.
《旧唐书·经籍志》历来被认为是《古今书录》的节本,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对其的研究与利用。对《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部、卷数作深入细致的统计,并参照《新唐书·艺文志》等目录学典籍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旧唐书·经籍志》的编撰者在《古今书录》原著录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二十九部开元以前的唐人著作。利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不著录”的区别,可以确切考出《大唐新礼》、《紫宸礼要》等十八部《旧唐书·经籍志》增补的著作及其卷数。  相似文献   

15.
“情欲信,辞欲巧。”这是孔子的话,见于《礼记·表记》。 孔子在这里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情欲信——感情要真挚;辞欲巧——语言要美妙。两者结合,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协调统一,形成作品的生命力。 为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包括“夸张”这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本篇中,我们着重介绍古代几次“笔墨官司”,即关于诗歌创作中不  相似文献   

16.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17.
两董养性考     
綦维 《图书馆杂志》2004,23(1):79-79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一》著录《周易订疑》一书,云:“旧本题董养性撰,不著年代。考元末有董养性,字迈公,乐陵人。至正中尝官昭化令,摄剑州事。人明不仕,终于家。所著有《高闲云集》。或即其人欤?”《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一》《高闲云集》(两淮盐政采进本)条下云:“元董养性撰,养性有《周易订疑》,已著录。养性人明不仕,作《高闲云赋》  相似文献   

18.
时运的数理     
在中国哲人的头脑中,“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不仅是时间.还广延为时候、时机,汉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谌身哉。”(《汉书·扬雄传》)他所说的“时”就是此意。追究起来,“时”的哲学化本源于《周易·彖传·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它是告示人们实行亨通启蒙要把握时机且适中。后来有人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此说显然失之偏颇,但也确实点破了易理之中对于“时”概念的阐释和运用。接着,时务、时势以及时运之类的概念便衍生出来.本文单说“时运”。在这里,时运取意于“某时的运数”,它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或朝政等。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趣味     
一个作家或诗人,常有他的习惯用字。毛泽东诗词中多用“漫”字。如: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漫天皆白”《减字木兰佗·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同上)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雄关漫道真如铁”《忆秦娥·娄山关》“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待到山花烂漫时”《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西风漫卷孤城”《临江仙》  相似文献   

20.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