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一问题要全面把握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评价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应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进程为标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受挫教训:阻碍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最主要力量是封建顽固势力.资产阶级党派政治上不成熟.民族工商业发展不足,现代化运动缺乏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避免采取极端态度对待民族遗产.  相似文献   

2.
自晚清始,中国出现了军政一体化、政治军事化,军权左右政权,政权的真正基础是军方的支持。实力政治的文化传统及民主制度的缺乏是产生军政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军政一体化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挫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敬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2):41-43,54
政治发展的路径问题,即政治发展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促进政治发展的方式、手段有两种:一是政治革命,一是政治改革和改良。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有革命也有改革,中国的政治革命和改革是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他们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本文就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进行的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明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主因。具体说,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及国内新式教育的兴起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领袖群体,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五四运动的政治实践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成长起来奠定了中共创建的阶级基础,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形势及政治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中共创建的政治条件。换言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诸多层面,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领袖群体"、"指导思想"、"干部条件"、"阶级基础"、"政治条件"等前提。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日本的藩阀元老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近代史上,近代天皇制经历了藩阀元老政治、政党政治和军部法西斯政治三种主要形态。而藩阀元老政治是对近代日本政治发挥作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形态。藩阀元老主要是通过隔离天皇权力和掌控内阁来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而这一统治形式的基础又是由历史上的武家政治传统所决定的,并进而影响到后来军部法西斯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代表性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标志,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并在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辛亥革命的涤荡下,民众对现代观念日益认可和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直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重点点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它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其目标是推翻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主要内容有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推翻君主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县政府"裁局改科",这应放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的政府生存环境,以及政府管理制度化发展的视野中去认识.实际上,裁局改科的实施,既是"剿匪"各省在特殊环境下的内在需求,也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它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条件和动力及发展道路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作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记忆中的,这是不容更改的事实。但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作为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从各个方面,为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指纹保管柜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应用,研制了一台指纹保管柜,该柜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可靠,无需携带钥匙或密码,凭手指就可以轻松存取物品,中央控制与锁控部分分离,每组柜子的数量、容量可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立国之初政体混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时有"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表述。中华民国立国之初,孙中山先生先取总统制共和政体,进而又改用责任内阁制。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一度还因复辟而出现短暂"帝制"。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后,又恢复了责任内阁制。政体形式的反复变化,折射出了民国之初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共和革命的艰难困苦。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的相关表述不规范、不准确,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现象。基础教育涉及面范围广泛,影响较为深远。因此澄清事实,辨别真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乾嘉之际的诗坛,中下级官吏诗人群是主要的也是成就最大的创作集团,打破了由台阁诗人主导诗风的状况。这一情形的出现,是古典诗歌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清代诗史自身的重要变化。它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力量核心从庙堂的向下转移,更引发了诗歌内涵、诗歌精神的整体变化,其诗史意义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实验设备管理中用户租借困难、管理费时费力和不能实时维护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实验设备柜控制器系统。控制器采用Amazon 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监测设备柜内外环境状态,并将控制器接入AWS IoT平台,使用MQTT协议双向传输数据。实际应用表明,使用该管理控制系统后,实验设备能实现安全、高效地自助借还。  相似文献   

20.
基于Delphi的计算机与密集柜之间的串口通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在Delphi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开发设计了计算机与密集柜之间进行串口通信的程序,从而实现了计算机对密集柜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经过实验检测和实际运行,通信模块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通信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