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全河 《现代教育》2003,(17):110-111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经典论述,以列宁在《论国家》中所呈现的三重视野为方法论镜鉴,对“国家”问题进行再审视。在理论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之主题,理解国家的本质。新时代中国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及其时代践履,促进了国家与社会之间“二元分立”的深度弥合,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创新发展。在历史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的历时性演变之主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形态是国家在“归于无”的历史道路中不可逾越的特殊阶段。我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光明前景。在实践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的民主实践面向之核心表征,深刻认识中国历经艰辛探索所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呈现出了人类政治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要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历史研究的现代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研究的现代化,主括研究理论、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其核心是研究主体即历史家认识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历史研究乃研究主体对历史客体(或中介客体)的认识及表述的意识活动过程;历史家是沟通“死”的(已往的)历史和“活”的现实(今天)的中介人.历史研究从来都是当代人(现代人)对历史的当代(现代)解释,只有研究理论、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带来历史家历史认识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现代人对历史的正确的现代解释.正确阐释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天…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五重逻辑理路,即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弘扬“四种精神”,顺势而为,砥砺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需要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分析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比较研究和学理分析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丰富内涵、显著优势等的认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破除重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开创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的现实条件,又是一项缺少前人经验的前无古人的崇高事业;既是一项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又不得不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挑战的伟大工程;既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以人类自由和解放为导向的人类性特征。这些矛盾关系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深刻把握这些“历史辩证性”是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从“和解”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从“以物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向度;从历史向现实、未来,表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从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性历史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的思想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马 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社会意识能动性、人民群众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脉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诠释,是我国正确处理当代国际纠纷、探讨国际问题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现实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他们已经获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提出来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前提论述的内在语境来看,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乃是一种视域的开启,它的意图不是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建构提供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而是要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与之关联的所有物质生活条件都涵括进历史考察的范围,让它们各自的具体存在及其历史性关系在一个总体视域中得以呈现,从而为唯物史观提供考察的出发点和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于丽艳  陈俭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2-58,10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之伟大创造,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现代化奋斗的历史选择之中,理论逻辑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实践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该道路将三者统一于自身,使其既有内在机理,亦不乏"文明经络",从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入手来系统地分析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China has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rehe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China and to change it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There are fine traditions and feudal remains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ought to be examined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tell the essence from the dross and to facilitat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oday’s Chin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the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1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唯物史观中的矛盾论、系统论、生产力理论和实践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并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在当今时代,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剖析其中的和谐哲学意蕴,不仅可以拓宽我们认识唯物史观的新维度,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民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是伦理政治的一种理论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进行从"民本位"思想到民本主义的改造,到民本主义的实现,理论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现时代的科学运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上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结合的必然产物,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世俱融的品格.这种改造和发展必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乃至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都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明  刘洋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1):33-35,61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预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无不证明着这一预见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样处于世界历史的背号之下,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对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和规律性的深入认识,是在新形势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