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1):72-77
当前,国家体制相对完备并不断向乡村渗透,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型。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几千年的社会组织方式一直影响至今,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接受国家的治理,按照国家体制的政策处理各项事务,同时又不得不按照传统的治理方式进行,出现了既接受国家体制管理又按照传统组织模式维持社会运转的"双轨"现象。实践证明,这种"双轨"现象更加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继续运行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在优势,促使国家体制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治理揉合起来,形成"双轨"并行互补的多元的现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治理体制与制度的强势建构带来行政权力向上集中和治理压力向下聚集,促使乡镇政权通过嵌入性组织建构下的半正式组织设计、半正式制度安排及帮包制机制实践等,形塑起新时期的乡村“半正式行政”治理模式。这种“半正式行政”不同于黄宗智的概括,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从实践后果看,它虽有助于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但也易带来行政制度吸纳自治制度与自治事务涌入行政渠道的“行政吸纳自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在规章与文件中重新明确半正式组织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服务协助与配合治理等职能。新时期乡村“半正式行政”考察,是对传统“半正式行政”研究的理论拓展,也是对基层治理组织、制度与机制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3.
社区自治的不断扩大和政治国家的不断缩小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但在现实实践中,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基层行政无法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职能,社区自治缺乏公民意识与组织建设,致使城市社区治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自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基层行政与社区自治无法有效衔接。要解决这一问题,基层行政需理顺相关关系,明确角色定位,居民应提升自身修养,培育自治能力,通过共同体理念的培育、党组织的联结以及社区共治机制的建立,实现基层行政与社区自治无缝对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社会自治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自治到城市国家的社会自治,最后到民族国家的社会自治的过程.社会自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其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逐渐走向合作治理.随着身份平等取代等级制度,国家统治走向合作治理,社会自治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进一步催生和推动了社会自治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观念、自治内容、法治环境、政府转型和市民社会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社会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8,(1):42-45
居规民约是居民基于对社区治理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制定的共识性规范,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在我国由社区管理转变为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使"四个民主"的有效运转、"四个自我"的落实,发挥了个人层面上的社区居民自治功能;通过重构社区关系网络、完善社区制度规范、培育社区信任关系,实现了社会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培育功能;通过组织、利益、价值的整合,强化了国家层面上的社区社会整合功能。因而,居规民约是一种比传统单一行政管理更具有弹性的多元社区治理机制,只有充分重视其重要作用并发挥其功能,才能使社区从"硬治理"到"软治理"的转变,实现社区"善治"。  相似文献   

6.
村级选举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选举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其制度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村级选举对村级治理所起的作用甚微.尽管村级选举和国家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强调"村级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但当选的村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有效的村民自治潜力,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并没有在村级事务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乡村治理薄弱之因有制度上的缺陷,国家对村民自治定位的宏观影响以及乡镇政府的微观掌控.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实施和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民自治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更不能失败.必须实施新的村民自治模式,整合和区别传统村组织的职能,解决村级治理制度化建设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基层问责制度,对于督促农村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乡村社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问责事由过于琐细和繁杂,程序过于注重自上而下,主体对问责方式的选择裁量权过宽,易使问责制度落空,原因在于"权力本位"的观念影响,"行政主导型"基层治理模式的惯性冲击,村民自治组织的发育还不健全。创新村民自治组织治理结构,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村民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9.
边郡一般设于少数民族地区,是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治理边疆的地方行政制度。西河郡为汉代著名边郡,在历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其加强管理,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立属国都尉、农都尉等职官,对后世边疆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有其自身相对固定且成熟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王阳明等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难以数计的地方官关于社会治理的思考和长期乡治实践的经验中形成的。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自治之间的长期交互中形成的这种国家公权力通过中间力量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模式,虽然与现代国家社会二元理论存在某种相似性,但从传统中国以乡土社会为基本社会结构的背景来看,“第三领域”主体自身的特殊形成机制及其功能为中国传统乡治刻画了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曾在当地民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却呈现出一度衰弱的趋势。文章探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意义,以期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所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性教育仍然是一个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话题。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观念里,性往往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一方面人们对性问题采取掩饰和回避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在各种神话、舞蹈、婚礼和宗教活动中展现传统性化对青少年所起的教育功能。西南少数民族的性教育就传授的感性知识来讲,惟有在特定场所对特定人员进行,而它的理性知识教育则贯穿于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之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及文化内涵。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据资料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发和逻辑推理法来分析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4.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云南不同民族地区高校的761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调查,以分析他们与内地的大学生的和谐状况有何不同、表现出何特点,以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干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总体比较和谐,但也不容乐观,21.4%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自我不和谐状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我的不和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与内地大学生有一定想共同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罗刚  郑锋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2):112-115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发展应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建立生态文明观,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扬州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对扬州城市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功效,具体表现为现代意义整合效应、人才效应、西学引进效应以及新阶层呈现效应。民国时期扬州教育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是重文轻理、重商轻工的传统教育倾向,其经济终点目标是极小的。这一时期扬州教育还存在着城乡之河、人才与社会就业之间以及男女比例等方面的失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采取集权、分权或二者相融合的管理方式,采取立法、拨款、监督等机制进行调控,值得借鉴。我国要扩大西部边疆民族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西部边疆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交流协作等策略,寻找适合西部边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勃兴与形成,从而改变了原来土酋与土民,或部落首领与部民为主的社会结构,促使云南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内地基本趋于一致。云南士绅阶层兴起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在云南广泛建立各类儒学,实行科举考试和大规模移民等,从而促使云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移民的部分子弟在接受了儒学教育的同时,逐渐改变原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跻身于“士绅”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行列,成为云南社会中新兴的独立阶层,发挥着引领云南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成为明代云南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明清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