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及培育市场与培育社区双重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整合过程。在社区建设中,存在行政和自治两种导向,本文认为应该强化自治导向。这在于社区居民自治是低成本的管理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由于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背景,中国区建设是一种“规划性变迁”,居民自治属于政府主导型自治。而自治的成长,又要求政府下放权力,转变职能,改变领导方式,在自治基础上重新塑造政府,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应以合作主义理念处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协同治理城市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稳定转型、社会和谐发展与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者之间关系未理顺,城市基层政府的"越位""缺位",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严重依赖等。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究其实质是政府权威治理模式与社会非权威治理模式之间协同与配合的不足。实现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包括: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基层政府的行为,推进社区居民有序的自治参与,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调整等。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6):40-44
基层社会治理与城乡社区自治是党和政府近年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区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需要不断创新社区治理和构建起完善的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基层社区自治管理,为实现基层民主、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结构中纵向权力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去行政化以及社区自治进程缓慢。本文将西方的"网络治理"理论引入社区管理之中,并对我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进行理论及路径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打造一个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的新型社区共治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面临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使我国城市社区得以顺利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亚社区”形态向结构、功能完备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并且实现城市社区建设的民主价值追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全能主义管理模式。借鉴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各城市社区的实际,构建城市社区的普治结构,让城市社区的良好治理成为常态。要使我国城市社区走上良好治理的轨道,首先就需要加强城市社区良好治理的制度建设。本文从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于社会管理职能、引导与规范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以及创新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架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在文中的最后部分阐明了这种制度建设的意义,指出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我国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前提,是实现城市社区良好治理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社区治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层管理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泉州市"城中村"社区治理仍是政府主导下行政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存在着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培育公民的自治能力,必须创新"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实行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而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职责,积极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是实现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较之乡村治理,中国城市当局很早就已经创造了一套以人身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准军事化治理技术,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发展。建国以后,城市社区治理方法经历了经验方法到行政方法的过渡,目前仍然以行政方法为主。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使得缺乏弹性的行政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实现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使命。从居民需要结构和特点出发,当代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走向精细化、理性化为特征的专业化道路。治理技术的普遍引入,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和社会程度。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自治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从农村村民自治到城市居民自治,再到社区自治的过程。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经验治理农村,推动其由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对长株潭地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社区管理体制混乱、业主自治能力不足、市场组织侵权严重"等社区管理的问题,导致城市基层管理缺乏抓手,社区成为矛盾和冲突多发的集中区域。"基层管理体制滞后于楼盘建设"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管理乱象丛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根据城镇化的实际需要,推进行政工作"社区化"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民政、规划、房产局和街道、社区等单位"无缝对接"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科学划分社区,政府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加强市场组织监管,规范市场服务提供——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的三维体系推进县域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源于社会治理的社区治理,在广泛吸纳社会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其中的同时,并不反对治理过程中有部分资源来自政府。香港社区的业主立案法团治理模式选择了自治为主、行政为辅;而内地社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选择了行政为主、自治为辅。但社区的发展更多来自其内生动力,内地社区可在借鉴香港法团模式的基础上推广适度自治模式,选择的路径包括放大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鼓励更多居民参与、推行官民共治、加大民间对社区的经济投入、大力培育业委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共同组成了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是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外在影响和城市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在推动下运行的。但相比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蓬勃实践,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运行基础。基于不同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遵循着自身内在的逻辑。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养良好的社区环境,发育和壮大自治组织,丰富社区公共生活是促进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政社互动"是苏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品牌,是苏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初,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狮山街道率先在高新区实施了"政社互动"试点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组织者、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发展状况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河南省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河南省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水平整体较低,基本上刚刚起步,存在着任务负担繁重、人员配备不足、薪酬待遇偏低、晋升渠道不畅、专业化水平低、队伍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对此,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各级地方积极进行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但与此同时,社区治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社区治理行政化倾向依然存在;社区自治运行缺乏资金及支配自主性;缺乏有意义的市民参与;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或公共服务不到位;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薄弱。在借鉴其它地区的社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广东省在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的过程中,试图构建"以多级政府协调合作,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圈层合作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居委会是民主政体中法律的产物,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大背景下,积极寻求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措施。本文把居委会自治与法律链接起来研究,一是用法律的原则和制度来理解和解释居委会自治的资源如何发掘和配置;一是从居委会自治的角度,求证什么样的法律规则对于居委会自治有效,进而预测关于居委会自治的法律规则的发展,以推动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和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16.
"村转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理论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村转居"社区既不同于城市传统社区也有别于农村村落社区,主要特点有:居住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性大;经济支持形态以房屋出租为主要方式;社会交往多以传统的交往为主;社区内公共物品供给独特等。"村转居"社区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衔接过渡中社区管理的利益争夺问题;社区社会联结方式上的内卷封闭问题;社区管理行政化与认同薄弱问题;社区服务缺乏问题等。"村转居"社区的建设近期应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新社区的关系,妥善处理村集体经济实体与新社区机构的摩擦,增强"村转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期要切实落实"村转居"社区的自治与选举权,理顺政府指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远期建设的目标;要完善"村转居"社区的服务功能,实现村转居社区全面融入城市一体。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转型时期公民参与社区管理过程中权责界限不清晰、积极性不高及参与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公民参与管理的职责权限,强化权力运转机制并加强对社区管理的监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近代高校的学生管理,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自治”,即学生自治;另一是“他治”,即学校对于学生的规束。“民国”教育方针的重新厘定和早期出国人士的“海归回游”等导致了学生自治的普及.但实际操作中学生自治存在着法律松弛,难以管理和界限不明,干预校政等问题,因此在自治同时也要实施能明确学生自治限度,具有严格的日常管理和严格教学管理的“他治”,体用一致,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