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侗款文化是我国侗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侗款文化的核心侗款在本质上是民间法、习惯法,能够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侗族款文化虽然包含了很多积极因子,但是由于民间法、习惯法本身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侗族款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两者之间存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一切表征。当然,这种冲突与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如果能够有效地化解两者的矛盾冲突,则能够进一步发挥侗族款文化的积极意义,与现代法治形成互补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婚姻成立要件、婚姻效力、婚姻终止、纠纷解决方式、婚姻目的等方面不断趋近国家制定法,两者冲突的范围越来越小、冲突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弱。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发展使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原有习惯法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等。广西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为趋近国家制定法,但其也将以新的形式、内容继续在某些区域存在。  相似文献   

3.
由于客观存在的部落族群生活的多元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的风俗习惯的稳固性,使得藏族地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并存的现象始终存在,从而在适用过程中二者之间产生的冲突也相伴而生。寻找合理的冲突解决路径,是化解藏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适用冲突的必要前提。文章认为,应当在承认民族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坚持国家法治化目标的实现,把藏族婚姻习惯法逐渐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才是最终解决冲突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黎族在长期生存繁衍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惯法,其作为黎民解决纠纷的一种民间规则,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国家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在法律规范方面凸显出诸多冲突和矛盾,使基层司法工作经常面临两难选择。本文从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入手,分析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及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有效管理,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习惯法作为一类社会规范,发挥其特有的社会调节作用。但在刑法视域下由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排斥习惯法以及成为理论共识,造成习惯法处于被压制地位。本文通过构建习惯法的理论基础来探讨习惯法在刑法视域下司法适用性相关的问题以及应有的司法态度。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化是法律多元化现象客观存在的重要原因。藏族婚姻习惯法早已成为藏民族风俗习惯和法律观念的一部分。这些独具特色的婚姻习惯法有些与国家法相冲突。我们认为,应当在维护文化多元的前提下,承认民族习惯法对于国家法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形成了典型的"团体格局"社会结构。以侗族传统文化的"金三角"九洞地区为分析对象,认为作为侗族传统文化标志的鼓楼是团体格局的象征物,"款约"是团体格局的制度保证,"吃相思"则是以村寨团体为单位的社会交往体系。团体格局中,注重公共性和集体利益,利用共同规则维护区域内社会秩序,使九洞地区侗族村寨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较为和谐有序。团体格局社会机构能够给侗族地区乃至更为广泛的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提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森林资源也在不断的遭受破坏甚至恶化,所以,保护森林已成为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黄岗侗族村社在对森林维护和利用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习惯法,并对该村落的森林资源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侗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有序有效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侗族劝世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劝世歌是侗族人民进行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侗族劝世歌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劝教诫世和化解人际矛盾,以消除隔阂和冲突,凸显追求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观。今天我们开展对侗族劝世歌的研究,应该有明确的重点和目的,解决遇到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侗族习惯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从侗民族的形成入手,分别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生存环境下的选择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等三方面分析了侗族习惯法中和平理念形成的因素,以期为研究少数民族和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蒙古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蒙古族习惯法的源头必须从禁忌入手,元朝的立法司法实践受到蒙古族习惯法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如元朝的刑罚制度、婚姻继承制度,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赋予僧侣如此多的特权,实践中,元朝在处理民事诉讼案件时,广泛运用调解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也衍生出各自不同的习惯法。黔东南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它传承了数千年的习惯法,无疑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侗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功能,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世代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形成了海域使用习惯法。《海域法》出台后,国家以海域使用权制度调整全国的海水养殖业。京族海域使用习惯法与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存在的冲突,应实现习惯法与现行制度的调适,完善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物质标志 ,它的产生与侗族古代婚姻制度的形成以及定 (论 )姓结亲、破姓结亲、姑表结亲等婚恋形式的出现有着紧密关系 ,通过对鼓楼与侗族婚姻制度与婚恋形式的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对鼓楼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婚姻习俗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缔结与解除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婚姻不自主,"姑舅表婚"较为流行,习惯早婚,结婚极少去民政部门登记,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侗族婚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比较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悖离之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对黔东南州的侗族婚俗习惯与国家婚姻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研究,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在侗族地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婚姻家庭关系作为非血缘纽带维持的长久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盈却造成了现今离婚率不断攀升的现象,由此产生的家庭共同财产分配纠纷、孩子抚养权纠纷以及其他多种婚姻双方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民事政策作为一种辅助法律处理日常生活民商事法律纠纷的法律措施,在婚姻家庭中同样适用。本文就婚姻家庭中民事政策法律适用情况进行讨论,同时也对民事政策法律适用进行重新的考量和检视。  相似文献   

17.
彩礼制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婚姻缔结的重要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对今天的婚姻关系的调节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了彩礼返还的三种情况,对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彩礼纠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该司法解释设置的彩礼返还规则过于简单,在司法审判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该文通过对目前理论界各种学说的梳理,结合我国彩礼给付的实际情形,从习惯法的角度出发,探讨彩礼制度的司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彩礼返还提出立法上的建议,探索将彩礼制度引进司法审判的途径,以更好地解决因彩礼问题而发生的各种纠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民法史上,典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初,典权制度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清代,典权制度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中;清末修律时,“一草”对它只字未提;民初,“二草”将典权制度列为专章,但与不动产质相含混;《民国民法典》对典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典权制度再次沦为习惯法。考察典权制度在民法史上的立法状况,关注其命运变化,分析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也许能为当前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系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定纷止争是解决民事纠纷追求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使得不动产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不动产的市值不断提升,人们对巨额财产拥有的诱惑使得因不动产引发的各种权利的诉争风波层出不穷.传统的亲情、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受到很大的冲击.文章以一起用益物权纠纷案件为例来解读司法实践中的情理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