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第九章主要掌握:一、左翼新秀的创作特点。说明左翼新秀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以及他们在题材、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二、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说明张天翼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讽刺艺术,沙汀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艾芜小说的艺术特点和《南行记》。三、叶紫和吴组缃的小说。第十章主要掌握:一、鲁迅后期杂文。说明鲁迅后期十三部杂文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沙汀小说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他对川西北乡镇生活富有特色的描写上。本文通过作者对四川乡镇阴暗、沉滞生活的叙述、反面人物的刻画和典型生活场景的展示,阐释了作者小说中独特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3.
乡镇小说是沙汀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乡镇小说里,“茶馆”是最常见的学场景之一。在作品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还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情节的叙述及区域化意蕴的表达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其它地域场景一起构建起了沙汀作品中的巴蜀化意象。同时对这种区域化的批判也反映出了作家勇于自省的精神。与困守于传统乡土化的作家相比,沙汀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化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地域作家的典型代表,沙汀一方面是巴蜀地域的优秀表现者,另一方面也以左翼阶级斗争的架构反观与批判巴蜀大地的生存,从而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质地。这反映到小说内部,包括:富于巴蜀社会内容的场景描绘;对民族精神心理的开掘和地域特色人物的塑造;小说语言方面的地域气质探索。它形成了一种沙汀式的现实主义小说,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沙汀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定势,热衷于描写人物的争吵便是其中之一.人物争吵的主要类型有狗咬狗型,民与官相斗型,家庭纷争型,同事、乡民之间争吵型,看客与看客争吵型等五种.这一定势的形成,有地理历史的原因,也有童年体验和婚姻生活的影响.这一定势的形成,使他的小说注重人物争吵的描写,并以此作为一个视角,透视了川人的"吃讲茶"文化,从而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描写的内容和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沙汀小说世界中的四川乡镇里,最为活跃的是流氓市侩型和昏庸官僚型的反面人物。因此,历来研究沙汀作品的向度几乎多从粗俗、强悍的男性世界入手。但是,冷静、真实、客观的现实主义描写使沙汀难以忽视在兽道横行的盆地内女性悲剧性的生活状态。她们在被压迫、蹂躏的同时,也蛮横地反抗、野蛮地为人。当这片本应纯洁美好的领域亦被凶残和无耻充斥时,或许更能有力地暴露此时此地的黑暗和污浊。  相似文献   

7.
詈词詈语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的必要性.文章通过对一则微博中的回帖简要概述了四川方言中的詈词詈语,指出了四川方言詈词詈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路遥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用。陕北方言经路遥精心提炼,无论是融于小说人物道白中的方言土语,还是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陕北方言,都体现了路遥小说语言的朴实、平淡。但另一方面,路遥并非一味追求朴实、平淡,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语言也比较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9.
《皇黎一统志》是越南汉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赋予这部作品成熟的语言魅力,语言运用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谚语、方言及生活俗语的运用以及作者近似史学风格的语言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使得人物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车辐的<锦城旧事>、罗清和的<成都方脑壳传奇>和桑格格的<小时候>是把成都方言娴熟地运用于小说叙事的典范之作,独具时代气质和地方审美趣味.把方言叙事建立在演绎俗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是他们的叙事策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成都土生土长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性格的民间人物,在方言语词的包装下,他们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时期成都文化的风俗画;他们分别代表了深沉中的反思、放肆中的幽默、稚拙中的智慧三种审美品性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沙汀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自对巴蜀乡村生活的真实提炼,充满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的地方气息。从其对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巴蜀传统文化积淀对沙汀的滋养和启示,以及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2.
沙汀创作上的收获期 ,创作风格的成熟期主要在 1 94 0年至 1 94 9年。他的讽刺暴露的系列小说击中时弊、发人深省 ,具有积极意义。他的另一类作品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向往新生活的乐观及烦恼。沙汀还尝试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 ,一般说不成功。沙汀的创作态度严谨 ,创作目的明确 ,他的文学成就为我国现代文学增添了光辉 ,赢得了“农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的《歧路灯》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对《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地静态描写;另一方面,对于《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色彩也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啥"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方言词,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只在河南以及山东方言的局部使用。今天河南方言中"啥"仍十分活跃,大部分河南话基本只用"啥",不用"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16.
吴晨笳小说具有朴素、诚恳、真实的内在品格和诗化倾向的表达方式,有较明晰的地方色彩.其作品主要以农村凡人小事为题材,虽然也有时代的颂歌烙印,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生的关怀,显示出鲜明的平民意识.少数作品的审美判断的矛盾、方言土语的审美缺失及散文化倾向,也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方言生动、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广为人知,已成为人们对于四川话的典型印象。语素重叠构词已成为明代四川方言很重要的构词方式,同时在当今四川话中重叠词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闻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蜀语》中的重叠词共计13个,占词语总量的6.3%,对《蜀语》中所出现的重叠词进行简要分析,同时考察现代四川话中存在的诸多重叠词,以说明四川灵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方言对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方言区的人们讲普通话和英语都会受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四川方言的特点及其与英语发音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四川各方言区的学生讲英语带"方"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是创作史诗性作品的第一人。他以其系列长篇小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他创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作家本人具有对历史发展的卓越的史识史见;在于他对中外史诗性小说创作优秀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在于他对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史诗性美学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正是李劼人在史诗性创作上的独立特行,成就了他的创作的独特性,保障了他创作“小说的近代史”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蒲洁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20-121
通过对四川阆中回民禁忌语的调查,分析回民禁忌语的特点,讨论回族禁忌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与汉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