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这段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学校“立美”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教师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3.
卜瑾 《语文天地》2012,(19):61-62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在这里,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一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过去一段教育教学工作中,却往往被人忽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成为被学校遗忘的“角落”。曾几何时,在传授知识,进行文明教育的校园里,出现过高分低能的“畸形人”,出现过感情贫乏的“文化人”,也出现过精神庸俗的“废品人”。沉痛的事实教训了我们:神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没有作为“情感智力”标志的美育的“合法席位”。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由此可见,美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蕴含着很多审美因素,是用来培  相似文献   

6.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之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可见,发现美、追求美,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一、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知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因为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青少年学生对美的认  相似文献   

7.
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在语文课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语言美、景物美、结构美、人情美等来感受美,欣赏美,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庸俗自私、低级趣味退避三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去创造美,成为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而在培养美好的人","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生活……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即学校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其中主要的是德育和美育,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他们按美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步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的人.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将思品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化学实验现象给人以美的直观感受,对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吴海燕 《语文天地》2012,(10):61-62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终生必备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捕捉生活中快乐的瞬间,感受世界万物的自然之美,加上自己的创造之美,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美的体验、美的氛围,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美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树立美好的理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向来就喜爱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源泉。美育的最主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美的品质。”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目前,普通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自然美具有充分感受和正确理解的能力,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点,受到美的陶冶,使之具有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行为和高尚的情操。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全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美育",让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美,由此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和耕耘者.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一个人的天性,怎样把这个天性培养成一种自身素质呢?怎样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这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大课题。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谈谈自己的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6.
雷晨春 《天津教育》2020,(9):131-13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在情感需求上表达美;为更好的生活创造美,在美的氛围中繁衍生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追求美好学习生活的同时创造美。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纯正的感情、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美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而“美好生活”蕴藏着生活之中的享受劳动创造之美、体验自由民主之美、呈现良善淳厚之美、展现和谐通达之美。从学校育人的角度,需要通过课程建构美好生活和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即通过课程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课程美育之间有着多重的内在本质关联:美好生活为课程美育提供价值引领、构成课程美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课程美育的实施动力;而课程美育则昭示着美好生活的本质回归、融为美好生活建构的重要内容,并为美好生活建构提供孕育土壤。以课程构建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课程美育树立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以课程本体之美,构建美好教育生活世界;以课程育人,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8.
肖鸿东 《成才之路》2012,(25):30-30
正提起"艺术"这两个字,大家总是想到绘画、音乐、电影、相声、小品、小说等。凡在这些领域已有杰出成就的人就被大家推崇为"艺术大师"。作为美术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将这种新的审美能力培养转化为人们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的精神食粮,使之成为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感知力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具象思维的特性,这才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借助日记,寻找生活之美,记录生活之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在美的感召下创造美大有帮助。这里仅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写好"过年"日记,借助日记记录生活之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  相似文献   

20.
《辽宁教育》2012,(12):46-47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诚然,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功利;可以去掉恶习,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从而美化人生。近年来,我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校园文化已经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