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民事诉讼中的认证概念的内涵界定是目前学界较关注的问题。笔认为:把握认证概念的内涵应从认证的时间和认证的内容二方面着手。认证是法官在法庭调查中对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或法官自行收集的证据在充分质证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判断,确认其是否采纳为证据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审核认定证据是法官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活动,也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决定性步骤,它在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法官确信为视角,对我国民事诉讼进程中法官审查认证的原则、规则、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离婚诉讼证据的特点以及离婚诉讼的证据种类,研究现实的离婚诉讼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实务中的离婚诉讼的状况。从民事诉讼中证据认证、证明标准、法官自由裁量等角度结合到具体的离婚诉讼中的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研究离婚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并且通过认识离婚诉讼在认证过程中的问题、限制因素与完善来更好地认识离婚诉讼中证据运用的规则,最后提出对离婚诉讼证据完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官只有借助于证据,才可以正确查明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此,若要充分发挥证人证言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据功能,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自由心证与民事认证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认证就是法庭审查判断民事证据材料能否成为证据的过程。本从分析民事认证的概念入手.简析了民事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并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的认证制度总结为“证据能力判断上的法定证据制度,证明力判断上的有限心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明确主持机构,目前常有的模式有:合议庭成员(主审法官)主持庭前证据交换、书记官主持和设立专职法官主持,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要结合我国现实选择适合的证据交换模式。第二要结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具体规定确定民事证据交换的范围。第三和第四方面要从操作层面明确证据交换的方式、次数和证据交换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7.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证据中的认证问题现已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就认证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8.
证据排除规则最早起源于英美国家,是现代证据制度中的重要规则,是法官用以判断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立法模式、诉讼模式以及法文化的差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渊源和两大法系排除规则的内容及其差异,可促进借鉴西方经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9.
笔者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及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修改审前准备程序应正确处理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的关系问题、正确确立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取向问题、正确处理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问题、正确选择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适时提出主义问题、正确处理准备法官与庭审法官身份二重性问题。就修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提出几点建议:修改答辩和反诉制度;增设审前专职准备法官制度;增设证据交换制度;修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制度;增设审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10.
视听资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证据种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法释[2001]33号的出台,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对视听资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认定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和与之相联系的隐私权保护的合理界限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的制定是中国法制进程中的奠基性事业。中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规定未来世代人可作为新型的民事主体,并规定独立的环境民事权,以发挥民法典的生态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纵向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诉的合并角度对中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进行了反思。作者对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存在价值提出了质疑,认为该项诉讼制度必须适时改造,而最适合中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改造的路子是在坚持"选择审理模式"的前提下,建立"移送民庭审理制度",对应当纳入"移送民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建议采取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立法技术,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德国民法是世界立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德国民法在以下方面对中国民法产生了影响:翻译德国法律、《中华民国民法》编纂模式及主要内容;德国民法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民法在祖国法律的统一问题、法律移植问题、抽象物权行为理论问题、民商分立问题、五编制问题上借鉴了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4.
1932年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在白色恐怖下,开展了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为目标的民权保障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在伸张民权,揭露国民党独裁统治,唤醒知识分子觉悟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存在较深的历史渊源.公民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萌生推动了政协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消亡导致政协政治作用的逐渐式微.而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壮大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发展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许多学者不自觉地以西方公民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来解释与分析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然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公民社会自身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应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即选择一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合作"的道路,使政府进步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法是中华法律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征。文章结合“礼”的含义与功能,阐析了“礼”之渊源与制度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隋代破九品中正而确立科举制,开创中国历史分科取士之先河;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的基础。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体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建构我国市民社会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协调,就必须承认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而支持国家与市民社会在相对独立基础上协调的条件或中介是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