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缺陷补偿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智障儿童自信参与的劳动来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智障儿童的健康体格,促进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智障儿童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让智障儿童全面发展。本文以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基础,将美育与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劳动教育丰富智障儿童美育的内涵,拓宽智障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试图挖掘美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综合功能,从而使智障儿童从生活的真正意义上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2.
智障儿童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智障儿童德育在我国的教育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社会对此越来越关注,对于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从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保证智障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对智障儿童德育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祖国的未来以及发展关键是要看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存在着一小部分的智障儿童,进而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对这一部分儿童的文化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传授存在着很大的阻碍。这一部分的儿童他们不能够正常地理解、消化与吸收,甚至连最简单的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对于音乐都非常的敏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他们的神经,对于帮助他们感知外界事物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浅析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阐述,探究适合智障儿童全面发展的音乐课程,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好地教育智障儿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托幼机构”轻度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开展的现状,对成都某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普遍没有给予符合轻度智障儿童实际需要的游戏支持,轻度智障儿童的支持性游戏开展很不够.对特教机构开展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建议为:教师应加强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的研究,特教机构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谢淑贞 《考试周刊》2015,(40):184-185
我国是人口大国,智障人群数量也居世界前列。智障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教育与成长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智障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心智成长,直接关系他们未来发展,甚至决定他们在这个社会中将以怎样状态存在。但我国虽然智障人口众多,智障教育却起步很晚,发展得十分缓慢,与一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智障学校数量并不可观,智障儿童教育上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牵动着亿万大众的心。传统识字教学一般是字形故事识字和拼音识字,智障儿童接触学习过于生涩,既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又不利于理解记忆,需要在智障学生识字教学中寻求创新,打破这一瓶颈。儿歌学习起来简单易懂,且音律生动、朗朗上口,智障学生可以愉快学习、轻松记忆,为智障儿童识字教学开辟新路。  相似文献   

6.
智障儿童,是指在胚胎期或者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落后或发展水平低下的儿童。智障儿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而以智能低下为其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从智障儿童的特点出发,围绕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教育智障儿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智障儿童的教学教育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班就读是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之一,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和实现教育融合.但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提高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策略有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助学伙伴和合作小组的作用、注重考核评估等.  相似文献   

8.
音乐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共鸣,它对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有明显的作用。本文从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以及音乐对智障儿童的作用谈起,介绍了几种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就如何通过音乐引导、教育智障儿童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说明音乐对智障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呼吁广大教师重视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90名8-15岁的智障儿童和90名3-5岁的普通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异同。结果发现:(1)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呈现年龄差异,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多;(2)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引发消极情绪的情景下,3-5岁的普通幼儿比8-15岁的智障儿童更多地使用积极策略,更少使用消极策略;(4)8-15岁的智障儿童较难使用认知重建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绘本阅读教学走进了智障儿童的语文课堂,绘本已成为智障儿童重要的阅读资源。要使智障儿童真正喜欢绘本,需要教师依据智障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给予一个轻松的阅读起点,有效指导,花样阅读,才能吸引智障儿童阅读绘本,感受绘本的独特魅力,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教育家巴赛多认为:一切知识始于感觉,事物的经验重于一切。对儿童来讲,他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一切学习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游戏是促进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智障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智障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智障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智障儿童智力的发展。特殊教育一方面要把  相似文献   

12.
李晓庆 《文教资料》2008,(36):150-152
随班就读教学中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是提高智障儿童认知能力的关键,但目前这种交往的实施策略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针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了四个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障儿童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智障儿童教育,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接受教育机会,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协同体制,以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智障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格局。政府应向社会组织让渡一定的参与兴办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权利,或向社会组织购买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服务;社会组织也应切实提升社会责任感,广泛链接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动员相关社会公众参与,并认真搞好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不断提高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激发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的意义 激发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促进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关系到智障教育的培养方向、方法,关系到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包括音乐、唱歌、舞蹈、体育游戏、特奥会比赛项目、描画、画画、涂色、折纸、剪贴、泥塑等.  相似文献   

15.
安全教育是智障儿童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利用信息技术更加适合智障儿童的认知,可以将抽象的安全知识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和富有情趣,引起智障儿童的关注,调动智障儿童的积极性,激发智障儿童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智障教育以培养儿童自立并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而儿童同伴关系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个体特征、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影响,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并不理想,不能很好发挥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家长、学校应互相配合,从优化交往环境、增强儿童自信、提高交往技巧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智障学生因其自身特点,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智障儿童学习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对课堂的兴趣不足等。因而,为了促进智障儿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近年来特殊语言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智障儿童语文学习进行分析,在语文学习的特性上提出有效的措施,促进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智障儿童普遍具有注意力易分散,关注度持续时间不长的特点,但是他们对多媒体游戏活动却由衷地喜欢,因此,现代媒体的引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笔者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例,提出利用现代媒体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建议,巧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智障儿童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转化为可亲历操作的内容,带给智障儿童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刺激,不断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优化智障儿童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智障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方面的困难。要让智障儿童融入现代社会,掌握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就要做到智障教学生活化,然而智障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极高的兴趣,即使有兴趣持续时间也非常短暂,要想教会他们任何一项技能,首先要想办法让其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智障教学不仅要生活化而且要娱乐化,使他们在娱乐中学到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以提高。使智障儿童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或半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智力低下造成了智障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形象思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远远滞后于同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存在着语言障碍。而中国的语言文字极其丰富,语音、语义、语法的构成都相当复杂,这为智障儿童学习语文又增加了不少难度。那么,如何帮助智障儿童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工具学习”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学习”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