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凸现出“七个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全面规划、产业开发、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入手强化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朴素的生态观有效保护了布依族地区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意识的颂扬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歌文化极富民族特色。但是布依族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进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传承人等因素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政府和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布依族对歌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本文以望谟县布依族为调查对象,从移民地区的布依族对歌文化传承的困境、出现困境的原因、保护对策与实施建议等方面对布依族对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使布依族对歌在异地扶贫搬迁的进程中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情歌是紫阳民歌中的精华。紫阳情歌投射出的情感可分为苦情和欢情两种样态。紫阳情歌中的抒情形象多是纵情高歌的“欢情者”,而为情所困的“苦情者”相对较少。欢情多于苦情的原因只能在情歌文化生态视域下得到揭示。从文化功能上看,紫阳情歌记录了大山中的儿女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考察紫阳山地民众生存及精神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民俗资料。同时,紫阳情歌从艰难的生存挣扎中提炼出的芬芳的诗意,舒缓了跋涉劳作在山岭荆棘间的民众的生命焦渴。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图腾崇拜体现了布依族人先进的生态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良的环境保护传统,对推动布依族地区生态和谐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务输出已经对贵州织金布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布依族成熟而典型的农耕文化,特殊的民族教育状况,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等因素,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织金布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我们应该建构高效的帮助劳务输出人员的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在加快织金布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步伐的同时,逐步改变织金布依族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全面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友谊交往、谈情说爱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州南部布依族地区。至今为止它仍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方式。从浪哨与布依族民俗以及布依族婚恋文化特征等方面来探析浪哨音乐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音乐文化。哈萨克族一般习惯将民歌分为“安”、“吉尔”。但是,哈萨克族的民歌类型非常丰富,用传统的分类方法难以概全。以题材分类法可以细分为:韵文类、民俗类、畜牧类、飞禽走兽类、情歌类、教育类、情歌类、赞歌类、宗教歌曲等。本文着重介绍前两类民歌。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黔南布依族地区化学课程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黔南州布依族地区的化学课程资源优势是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但该地区的中学化学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还很有限。针对调查结果,从“不同课程资源的同质内容的开发与利用”和“同一课程资源的不同资源要素的开发与利用”两个途径,进行了黔南布依族地区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赶花园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习俗节日 ,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方式 ,他们通过对歌 ,“答歌意合而成”来反抗传统的“还娘头”的婚姻形式 ,从而形成了集恋爱文化与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花园文化。通过对花园文化的形成、内容、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侗族人民生动活泼的自由恋爱生活 ,从而加深了对侗族人民婚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布依族民歌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真实生活再现。随意比喻是其重要特点,寨子脚的流水、路旁的花木、家中的扫帚都是很好的喻体。文人民歌与布依族民歌的最大不同是说教意味,其诗中没有当事人,缺乏真情实意。只要生活永恒,布依族民歌就会永恒。  相似文献   

13.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相似文献   

15.
爱情诗的接受期待视域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于精致,往往看淡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即使是文化消费,大多数人也往往选择一眼即过的快餐文化,对诗性文化却比较淡漠。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人们只知道运用手机电话电脑等工具传递情感信息,却很少用写情诗情歌来传递情感信息。其实越是物质文明越要追求诗性文明,只有这样爱情生活才会变得精致、浪漫、美丽,人的精神世界才会诗情满怀。如何通过写作情诗与阅读情诗来提升人们的诗性情感,本文从情诗的接受审美空间,接受期待悬念,接受期待知音诸方面来探讨爱情诗歌的期待视域。  相似文献   

16.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唱腔风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唱腔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本文试从客家山歌的运腔、装饰音腔、衬词运用等方面入手,结合两位民歌手的演唱特点,探讨粤东北客家山歌的唱腔风格.  相似文献   

17.
情歌是每个民族中最具语言美感和愉悦人心的传统歌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环境中的差异性,因而情歌在其民族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语境建构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苗族情歌不仅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有丰富的韵律美,而且还蕴含苗族的传统婚俗文化于其中.透过苗族情歌的各种表述方式,从中可以看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土家歌谣里不乏表现人性本源意向的火辣辣的情歌。土家族情歌婚恋历程中的性文化意向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土家人初恋、热恋、结婚、丧偶等不同的婚恋历程中。各阶段虽然在表达上各有所重,但又共同地反映着土家情歌以人为本,土家人对婚姻自主、爱情幸福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9.
康巴人民能歌善舞,歌舞伴随着康巴藏民族历史的发展。在康巴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流布着种类繁多的歌舞音乐。川西康区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主要有“卓”、“谐”、“夏卓”、“热巴”四大类。本文就这些歌舞的缘源、流布区域及风格特点进行了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巴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所积淀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折射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