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能揭示人类认知性质及语义演变的规律。语法化单向性的事实不能否定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研究的意义。词汇化的演变与脱语法化有密切的关系,由脱语法化的性质衍生出两种词汇化,即语法标记词汇化和语用结构词汇化。词汇化产生的动因受再范畴化和Problem—solving程序驱动两个认知语用学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说"我说"     
现代汉语中,"我说"是一个主谓短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从而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主观性功能、情态功能,话语标记功能。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结合语音、语义和句法分布词汇化、语法化等方面对"我说"结构现象进行解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然”本为短语结构,东汉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以后,开始了语法化过程。六朝时虚化为状态副词,清朝时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现代汉语阶段演变为连词。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法位置,机制主要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4.
探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词汇化、语法化等角度着手,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来阐释,这是可以而且必需的。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实际,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4组制约与促成:双音化作为优势语音结构,对汉语构词产生着强力制约;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语义模式,大大制约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类型的反复利用,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双音化是语用的客观选择,长期的语用反过来加速了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5.
语用标记语是语法化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听”构成的语用标记语进行了归类分析和语用功能的阐释,并重点探讨了语用标记“你听”中“听”的虚化历程,以及复杂的虚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人称代词“你”、“他”的虚化可按其虚化程度分为三类:“你”、“他”的活用;“你”、“他”的虚指和“他”成为指称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实词到虚词再到只有语用功能的附着形式的语法化过程。它遵循语法化的渐变性、单向性、并存性原则,体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人称代词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的语法化,并且分析了话语标记语and的语法化动因。研究发现,语用充实是and语法化的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9.
郑绮  蒲霏 《现代语文》2009,(10):36-38
从表示疑问言说义的状中短语到表示方式集合的动词,再到具有承接功能的话语标记和条件连词,“怎么说”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详细阐述了“怎么说”的语法化进程和语法化机制,并从语法化和语用关系的角度,着重突出了其主观认知性。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关注虚词及其相关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词汇化现象。本文分别从认知机制和语用因素两方面对语法化进行了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吃"字从其基本意义"食"经过重新分析转化为一个被动标记,其语法化过程中渗透着句法、语义的相互作用,语用的因素如焦点等也对语法化过程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往研究对汉语口语中业已形成的新兴完成体标记“有”和英语完成体标记have各自的语法化过程、机制和动因关注不够。若从共时层面的语用特点分析入手,能较为合理、全面地勾勒出“有”和have作为体标记的语法化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语法化进行对比考察,揭示其中蕴含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没戏"是由述宾短语"没有戏"通过结构紧缩、去概念化而最终完成词汇化。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词汇化又有语法化,高频使用是必要条件;形成动因与机制有隐喻、结构紧缩、韵律构词、重新分析、语用推理、主观化因素。"没戏"固化为动词后,其述谓功能减弱,主观评述功能凸显,语用上主要表否定拒绝、贬低之义。  相似文献   

14.
离合词"没戏"是由述宾短语"没有戏"通过结构紧缩、去概念化而最终完成词汇化。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既有词汇化又有语法化,高频使用是必要条件;形成动因与机制有隐喻、结构紧缩、韵律构词、重新分析、语用推理、主观化因素。"没戏"固化为动词后,其述谓功能减弱,主观评述功能凸显,语用上主要表否定拒绝、贬低之义。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语用和认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1、语用是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语法化的途径,另外语法化还需要重复机制来固化;2、主观化是促使发生语法化的重要语用因素,不是语法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从历时角度考察"简直"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简直"由形容词性并列词语演变到语气副词,其中经历了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并存和竞争的阶段。"简直"语法功能由陈述到修饰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是其逐渐凝固为一个词的词汇化过程和主观性意义增强的主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语素意义抽象化且有共性以及发生的重新分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详细探讨了词汇语用化过程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显著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其意义的构建和理解过程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词汇语用化过程是通过对概念整合网络中四个空间意义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来形成层创结构,构建新的在线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为目的,从词义的拓展和语法语用功能的增强等方面来探讨壮语和泰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关注虚词及其相关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词汇化现象.语用固化指由于经常使用或出现,一些词语的意义逐渐固定下来.语法化与语用固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将在本文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郝锐 《文教资料》2013,(29):136-138,142
语法化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对“住”的含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考求其中的认知因素与内在机制。本文认为“住”经过重新分析,形成了自己词汇化和语法化路径,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转变,最终成为类词缀和准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