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石盘汉墓彩绘画像石的发现,改变了晋陕两地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传统观念,再次拓展了对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全貌的认识。对该墓葬较为确切的纪年判断,关系到对该地区画像石风格特征、演变规律的研究,也关系到汉代彩绘画像石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等问题的研究。石盘墓的断代,其发掘报告中说得较为宽泛,"约在东汉桓帝、灵帝之间"。运用图像语言比较的方式进行分析,该墓画像石的图像结构与造型特征,均与桓帝和平元年画像石相去甚远,而与灵帝建宁四年、熹平四年时相近。因此,石盘墓的完成年代应该就在175年前后的数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代墓葬文化发达,人们为了厚葬往生者不遗余力地修建坟墓,石头被赋予绘画以反映汉代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内容.石头成了墓葬所需的特殊材料,被称为画像石.汉代画像石呈现出汉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的面貌以及人在死亡之后对神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自建国以来,河北地区发现的北朝墓葬达百座之多,经考古工作人员调查、发掘清理的共有30余座,学界对于该地区北朝墓葬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和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再用汉画像石墓”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原墓进行修补后用来再次安葬和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而再建的墓葬。其产生约在三力魏晋之间,社会动乱、经济衰退、薄葬之风,信仰转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再用汉画像石墓是中国丧葬上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澄清汉画像石墓在断代上的混乱,弥补魏晋考古发掘的不足有一定作用;也是研究汉末至魏晋这一历史时期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汉代画像石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离石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墓葬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雕刻绘画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86年夏,笔者等在调查沂南县阳都故城时发现,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与诸葛亮家族有关。鉴于北寨墓发掘于建国初期,墓葬的研究专刊发表于1956年春,今人多不熟悉,为方便读者,本文在探讨该墓墓主的同时,着重对北寨墓的有关方面摘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墓葬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包含着明确的信仰指导。汉代墓葬文字是与画像石相关性很强的墓葬活动,从中可以了解到汉人在画像石制作过程中的周全思考和安排。《肥致碑》是汉代墓葬文字中重要的一篇文字,其人物描写透露出的道教气息对画像石的信仰认识有着重要的考释意义。汉代葬仪文书,记载了汉人在个人地位、财产等方面的宗教热情,也为认识汉画像石宗教思想增加了一个明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咸阳渭城北周墓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周墓葬(主要为帝、臣)大多在咸阳市渭城区内。本文就已发现和发掘的北周墓葬作了探讨,并对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11.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斯坦因、斯文赫定、贝格曼和新疆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墓葬麻黄。这一葬俗是古楼兰人适应古代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的结果,为该地区独有。这些墓葬距今约3800年,国内外考古发掘的同期墓葬中均无此现象。文化是一种适应形式,人类的习俗是对物质环境的适应,同一时代的古人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将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主要附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大门上.根据铺首衔环的出土环境、相关遗存的变化和各个时期铺首衔环的自身特征.笔者将其分为五个大的时期,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自1957年以来,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一些县市,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近百座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分析研究这些墓葬和文物,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些楚墓的分布规律、墓葬特点以及其随葬物品进行初步分析,以便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1957年以来,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一些县市,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近百座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分析研究这些墓葬和文物,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画像石中流畅飞动的线条极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音乐和力量之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7.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的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中,其中弧方形的墓葬形制参照长安地区唐墓可知属高等级墓葬。文章分析了墓葬年代、墓葬等级及P.2523《敦煌名族志》的编撰年代,认为两者均为开元年间,因而认为M123、124、125等墓为外任归葬的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墓葬,其中阴稠或阴仁协以及阴仁希可能与M123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代时期我国的白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在中国北方涌现出一批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口。该文通过阅读、整理、汇总目前发表的考古发掘简报及相关文献,将唐代时期中国北方唐墓的核心分布位置确定为两京地区,两京地区发掘的唐墓中,超过半数的墓葬都曾出土白瓷器物,体现出白瓷在唐代尤其是两京地区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198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坡塘狮子山西麓发掘清理了一座先秦墓葬,经鉴定初步确认为战国初期的越国墓。墓中出土了千余件随葬品,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一件战国初期的铜质房屋模型(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12),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光秦建筑的实物模型,是我国建筑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我国先民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建造房屋,经过几千年探索,到唐代才完全形成大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体系。我们可以从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陶楼以及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城镇基建,偃师市文物管理局先后抢救性发掘了三座唐代墓葬.共出土文物156件,其中M1~M2出土的俑类服饰、发髻已接近盛唐时期形式;M3已不见陶质随葬俑群,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粗犷的铁质动物.同时三方墓志的出土,为界定豫西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