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在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形势下,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不断更新、发展,使文学艺术的变革随之得到巨大的进步.媒介变迁导致文学从“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转型,也导致了审美精神及文学方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沿着文学媒介的技术演进轨迹,考察文学从孕育萌芽、生长繁荣,到出现转型直至发生新变的发展历史,明显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几次重大的传播技术革命,直接带来了文学表现媒介和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发展变化。在此意义上,一部文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学媒介演进史。充分认识文学发展的这一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可以为揭示当前文学研究范式由文化批评转向媒介批评的必然性和应然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使文化生产获得了生机,当代通俗小说进入"百花齐放"时期,科幻小说、青春小说、军事小说、玄幻小说、悬疑小说、都市言情小说……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至网络出现与普及,借助媒介变革以及网络小说付费阅读制度的实施以及文学的跨媒介生产,当下通俗文学创作及接受呈现出繁荣之态。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偶然,也有必然,其发生机制和繁荣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均值得我们深入  相似文献   

4.
文学产业化作为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使文学“跨界发展”成为文学产业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与途径.产业跨界使传统“作家”身份出现新的定位,由此带来关于文学观念与实践的变化.媒体跨界成为文学新的生产方式.文体跨界与融合、新文体实验、跨媒介写作与跨文体写作,都构成文学产业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还以油画视觉形象与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结合,展现着文本叙事中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凝视与反凝视活动。此外,小说对油画艺术媒介中色彩层次及明暗光影关系的呈现,丰富了原有文学文字叙事中的视觉审美体验,增强了小说叙事中对空间叙事结构的表达效果。最后,作品《美》以跨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了不同国家油画艺术的跨地域关系,对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体验式阅读环境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持手段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式阅读平台、动态增长的阅读资源,以及借助平台和资源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总和。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阅读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这就使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  相似文献   

8.
读编社区     
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介,四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育媒介是其中物的因素,也是变化最快的因素。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在最近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媒介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变革,从黑板加粉笔到教育电声与电视系统,再到现在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对教育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逐步深入,由视听向多感官发展。教育媒介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通过新媒体进入新的平台,文本形式也由单纯的传统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等新的文本形式发展。同时,媒介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正在经历着非传统方式的变革。文章主要以传播学为理论基础,试图探索新媒体对文学本身的创作及其文本存在形式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缘于传媒技术的三次重大突破,远程高等教育在媒介资源方面相应地历经了由印刷媒介到视听媒介并向数字媒介的变革,各自呈现出单一化、零散化和整合化等不同的特点。媒介资源作为远程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在跨时空条件下开展教学并提高其效果的关键要素,其变革的状况对教与学的演进与深化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充分印证了“信息爆炸”、“地球村”等媒介预言,它在传播速度、传播能力、主体自由度和互动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新型媒介的技术优势。从印刷媒介到网络媒介,信息结构方式和人类感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已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文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由文学的形式因素转化为它的内容与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教育开始逐步地转向电子媒介过度并结合,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等。但是如何使文学教育跟电子媒介更好的结合,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关于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教育方式与方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文学以其“陌生化”的语言修辞和映照世界、透视人性的情感力度建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文学也被人类社会三次重要的媒介革命影响和塑造,从纸媒文学到影视文学,再到网络文学,文学媒介的变革导致了新媒介文学的诞生,也导致了文学在反抗和生成的演化过程中调和了新旧媒介文学之间的冲突,并加快了它们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媒体的发展,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来说,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的手机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文学新的元素,包括对文学思维、文学修辞、文学语言、文学版块、写作内容、写作主体、写作角度、阅读主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书写内容和体例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介改变了文学创作模式。当然,新媒体文学也有自身的弊端,如何发挥新媒体本身的长处,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当今新媒体文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高速和复制作为技术最突出的特性,通过与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媒介的结合在历史上两次深深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心理体验,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革新。在当代电子技术媒介的影响下,个人即时体验成为普遍的审美需求,文学也成为一种文化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向琴 《林区教学》2023,(8):68-72
“媒介下沉”带来传媒艺术的繁荣,更加速了“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发展。跨媒介的教学理念在资源整合、情景教学以及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都与时代发展相照应,为教育教学提供巨大的变革空间。初中外国文学作品面临教学困境,普遍存在“难教难学”等问题。在“媒介下沉”的背景下,探索“跨媒介阅读”为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带来的新契机,是寻求外国文学作品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新途径,也是做好初高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举措,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对于跨媒介写作,可以从如下三种角度加以考察。第一,信息处理技术。跨媒介写作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是由历次信息革命创造的。它相对于多媒介写作、超媒介写作而存在,因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而得以繁荣。第二,艺术创造行为。跨媒介写作超越了各种艺术分类,从不同样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寻找灵感,将超教养作为艺术家的要求。第三,文化产业环节。跨媒介写作从社会分工、组织使命、市场风云等视野看待自身的价值,从平台建设把握写作发展的趋势,从多种取向把握当前文化产业的机遇。“跨媒介性”“超居间性”是体现跨媒介写作特点的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成人学习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其变革顺应了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由于成人学习方式涉及到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媒介,其变革主要表现为学习主体从接受者转向体验者,学习内容从枯燥单一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学习媒介从课堂学习转向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于终身教育,成人学习方式宜通过促进自我导向学习、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开发以及培养成人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不断改革,以实现成人有效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