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其事迹多被后人推崇。因“虎门销烟”的影响,世人眼中的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弘扬民族气概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了解和搜集西方国家情况的言行也成为其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重要原因。笔者选择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的一些言行,依托前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史料来重新审视林则徐,以遵循学史求实之要。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三行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广州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基地和中心。西方医学最初以十三行为依托之地,以传入牛痘术为突破,以引进现代医疗体制为发展,在广州扎根并逐步向中国各地发展。西方医学进入广州后,在医疗机构及队伍建设、医疗管理、医疗救济等方面为广州市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医疗保障,使清代中后期广州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初建并不断发展,为近代广州城市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社会各阶以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和文化优越感扼杀了少数先贤的真知灼见。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意识根源的剖析为中国近代化迟延不前把诊,以警世人。  相似文献   

4.
正1759年清政府为了避免外国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种种骚扰活动,封闭江浙闽三关,只准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因此,鸦片战争以前,中外贸易大都集中在广州一地。鸦片战争后,上海正式辟商埠,很快取代了广州在对外贸易的特殊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部分很快由广州转移到上海进行。据史料记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产生动摇和变革,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因素,出现了“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冲击下,发生动摇,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下面就中国近代教育兴革衍变作一简要叙述,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一、教会教育发展过程:鸦片战争为西方传教士在华发展势力打开了方便之门。教会学校随着西方宗教势力的入侵最先在中国沿海口岸城市开始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获得了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努力,并一次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是野蛮的、落后的、可鄙的,这几乎是一条不需求证的公理。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现实,精英分子对西方观念逐渐扭转过来;这是个一个复杂的过程。黄遵宪在现代的西方意象演进中,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把西方自由思想传播到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与中国文化不太相符的东西。踏上中国土地的西方人虽然各有目的,但是他们或创办报刊,或设立学校,或兴办慈善事业,逐渐把西方的自由思想传入中国。魏源等中国人也注意到了西方的自由思想,并自觉不自觉进行宣传。这些自由思想是概括性的,但是为西方自由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虽然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自身比较完整的古代高等教育系统,但鸦片战争后开始形成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却并非从传统高等教育直接演化而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深刻影响。一、西方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早在明朝末期,随着西方一些耶稣会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传教,西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在一些西方传教士的著作里,甚至有比较详细介绍当时西方大学情况的内容。只是并未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感到,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是因为有先进的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至少有一个重要贡献,即突破了“冲击——反应”模式。这种模式把近代中国的一切变化都归于19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大部分西方学者都认为西方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条约口岸等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以至是打破中国“传统平衡”或“贫困循环”的唯一动力。在中国,人们则常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一切演变都视为帝国  相似文献   

12.
李瑶 《文教资料》2009,(6):81-82
中国人认识博物馆,是伴随着晚清"西学东渐"的进程而开始的."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引入中国,一是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官员和留学生将"博物馆"的概念及对博物馆的最初认识写入游记中带回中国;一是自鸦片战争后.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不少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中国人见到的最旱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 ,上海逐步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地区居民的衣食居住礼仪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中国人以天朝上国的目光看西方,无视欧洲发生的变化,否认欧洲的新文明,西方形象被严重扭曲。即使是鸦片战争后,很少有人看清西方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既是侵略者,又是富国强兵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实行一口贸易管理体制后,受到了西方“自由贸易”势力的冲击。在对华贸易中通过鸦片走私逐渐发展壮大的英国散商为了打破垄断、争取自由贸易,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逃避和抵制广州贸易体制的管制和约束,实施了对广州贸易体制最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16.
郭实腊是中国近代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他于鸦片战争前来到中国,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并以此为媒介传播西学.同时,郭实腊也是当时新教传教士中唯一直接参与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尽管郭实腊身份复杂,颇受争议,但其传播西学、参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都是源于其让“中华归主”的个人责任感.这种疯狂的责任感使其在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传教服务,并且在基督徒恪守的新教伦理与传教目的之间,果断地选择后者——不惜以鸦片贸易和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国门,通过与中国人民的“自由交往”传播基督教.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炮声中翻开第一页的。上海地处祖国万里海疆的中段,流贯中国腹地的长江的出海口,早已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所垂涎和注目。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踏进上海不久,就在这里开了两个扩大侵略中国的罪恶先例:即一八四五年,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强迫上海道宫慕久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开了在中国城市设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地区及内陆开办文化教育机构。近代新安县毗邻香港的缘故,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传教士,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较早进入新安县进行传教办学活动。新安的教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对近代新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三百年间,澳门是中国领土上唯一没有对外关闭且特许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它不但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最初入口,而且是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奇异之区.本文从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音乐绘画、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方面描述了澳门多元文化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一《资政新篇》是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结晶。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最先开风气者,并不是洪仁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这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对“天朝大国”中具有开明思想的地主阶级士大夫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教训。他们中的一些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要求的。但是,他们都只是企图依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