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2.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3.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4.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5.
李英杰 《精武》2009,(4):23-23
螳螂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所创,由郝恒禄、郝宾传到东北,所谓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指技击手法精准,招式连发,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称“梅花”。  相似文献   

6.
凌召 《中华武术》2001,(1):20-22
螳螂,本是昆虫。它矫健、敏捷、机警异常,四腿撑开,头仰脖竖,瞻前顾后,伺机不慌,出奇不意,身手不凡。螳螂拳模仿螳螂的形和意,吸取螳螂的“刀斧”搏击之功,意想出拳像螳螂前足那样上下翻飞,迅猛不断,干净利索,似如闪电.此拳为明末清初山东王郎所创,结合了当时较有名的十八家拳法,故有“螳螂十八凑”的说法经过数代拳师的发展形成了梅花、七星、六合、八步、太极、  相似文献   

7.
螳螂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梅花螳螂拳实属梅花螳螂一系,因其内外兼修,劲力刚柔并济,手法以圆转缠绕的弧形居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以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之,并有歌曰:内运太极贯中气,外走梅花七星道。  相似文献   

8.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柳国顺 《精武》2009,(7):52-53
一、采手对练 采是太极梅花螳螂拳重要技法之一,主要是指出手抓人手臂、头发等身体部位或衣服,以进行攻防的手法。采,常直接用于擒拿类招式,又与不同的攻击性动作组成众多完整的攻防招式。拳谚说:“螳螂使出双手采,罗汉也摔下风头。”以此强调采的实战功用和价值。太极梅花螳螂拳运用两人的采手对练形式,锻炼缠采、托采、压采等技能。分高位骑马式缠采、高位登山式缠采和高位登山式托压采等对练法。具体练法:  相似文献   

10.
相传,明末清初志士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中出家,法号“上善下和”。他后来成为本寺院的第二代方丈,并首创螳螂拳法于华严寺中。 螳螂拳经数传,日趋完善,后来由莱阳县小赤山村人李秉霄承其宗法;此后,螳螂拳便植根于莱阳,八代繵递至今,代不泛其人,即现在之“太极螳螂拳”,亦有称其谓“梅花螳螂拳”的,皆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1.
周广卿  臧海鹏 《精武》2004,(9):1-1,4,5
在青岛贮水山南坡的一个习武场上,常年活跃着一个矫健的身影,他就是太极螳螂拳嫡系传人王勇。 王勇先生是螳螂拳一代宗师王玉山大师的嫡孙,他自幼随父(螳螂拳名家王元乾老师)研习太极螳螂拳法,在幼年时期就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无论是拳理、拳法还是精要内涵,都深得父辈真传。  相似文献   

12.
螳螂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螳螂拳象 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 纵擒打动作而得 名。据传为明末清 初(亦有说南宋) 山东即墨(亦有说 山东烟台)人王朗 所创,世称北派始 祖。发自崂山,遍传山东,如今已流行 全国及东南亚国家。 该拳流派颇多,按其劲力特点可 概分为三类,即硬螳螂(尚刚)、软螳螂 (偏柔)、综合螳螂(刚柔并重)。硬螳螂 以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为代 表,着重快、变、刚。打法讲究一招多 变,招招相连,如“连五垂”、“一吐五梅 花”等;手法有勾、搂、刁、采、劈、滑、 缠、挂、崩、挑、弹、压等,以刁、采、弹、 崩为主;步法以…  相似文献   

13.
姜越  金山 《精武》2007,(3):9-11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一种技击性非常强的拳种,在实战中以招也打,不招也打,连招带打。其打中有拿,拿中有擒,擒中有摔,擒摔结合。现介绍螳螂拳擒摔十法,以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柳国顺 《精武》2007,(10):48-50
太极梅花螳螂拳技法极为丰富,技击价值很高,易学易练,很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然而要真正掌握并练好此拳,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现今人们学习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快节奏,致使传统的授受法难以适合一般爱好者的习练需要。从习练者的角度来说,如何尽可能地节省宝贵的时间,又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并练好此拳,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笔者略谈一点粗浅的  相似文献   

15.
“大力恒”     
“大力恒”,名泰,字寿山(1860~1933年)。满族。北京人氏。初匀螳螂拳,属太极梅花。螳螂支派;后改习通臂,兼习太极。所习诸技皆能融会贯通,技精入化、驰名一时。 恒结交甚广,无论风尘隐侠,还是江湖异士,恒皆接纳为友,且肝胆相照,冒死不辞,故在江湖上有“大力恒”之称。此外,恒亦通“黑门”,时京西北一带惯  相似文献   

16.
刘连洋 《精武》2003,(4):26-27
螳螂门武学,自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融合十八家武学创立以来,已在胶东烟台地区流传了三百余年。由于传承日久,螳螂门由最初的硬派七星、梅花螳螂、软派六合螳螂,渐而衍生出勍手、摔手、秘门、八步等诸多流派,各派螳螂拳法虽名势各异,实则基本一致。现仅以笔者家传勍手螳螂、郝家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为例,对螳螂门的拳功体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8.
杨杰 《精武》2009,(8):59-60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众多武术汇集之地。自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举办了国术比赛以后,随着各地武术家来沪,许多拳种由此而扎根于上海。目前上海流行的拳种(笔者亲见)有山东查拳、十路弹腿、十二路精武谭腿、华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花拳、沧州六合拳、少林大红拳、少林腾云门、少林心意门、少林十三抓、关东拳、太乙门、蜀中松溪内家拳、  相似文献   

19.
李飞林 《精武》2004,(10):18-18
对太极螳螂拳家而言,拳术训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交手实战。关于太极螳螂拳,先辈们曾经做过总结,并结集成书,就是《太极螳螂拳谱》,其中《对敌交手三要素》就是对实战的解说。书中所载“一胆、二劲、三功夫”可谓是历代先辈们无数次生死搏斗的窍要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有方、因人施教我们是在1979年前后拜沈阳傅仁东先生学习武当地宫鸳鸯拳和太极梅花螳螂拳功法的,并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传统武术及散打比赛,曾获得传统武术比赛和散打比赛的金牌和银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