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巨大变迁是上海近现代都市社会建构与生产的直接表象与现实动力,具有城市文明性质的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与都市生活方式的生成是这一进程的真正完成与最终成果.就城市社会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对迅速集聚、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陌生人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合理的配置,使他们超越混乱的生存竞争与野蛮的无序状态,在城市空间中形成新型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相对平衡的文化生态.上海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建构是以租界为空间中心、以外侨群体为主体基础而逐层展开的,它们与上海传统城市空间、上海本地居民及中国本土移民的冲突、互动与融合,既真实地记录着上海现代大都市社会建构的奋斗历程,也包含了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与精神气质发生和发展的秘密.上海都市社会建构的起点与基础可以称之为"贫者谄"与"富者骄",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贫而无谄"与"富而好礼".正是在对"贫者谄"与"富者骄"的克服与超越中,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社会的精神性格与文化气质才逐渐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艺术的发展经由初期阶段后,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索——追寻创造出一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新的设计形态。而江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美学、诗性气质,使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思维和深层情感的表达上有了“根”的依据,从而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支——江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的分析,再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江南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渗透,进一步论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江南文化的演绎与重构,希冀对江南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动进行深刻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上海、纽约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白玉兰、大苹果分别成为两个都市的象征物。上海、纽约都是移民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有着类似的文化特性: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创新性。20世纪下半叶上海发展的停滞、纽约发展的飞速,形成了这两个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距离,也形成了文化的落差。从纽约中央公园与上海人民公园的比较中,见出都市文化空间建设的不同;从都市节庆文化的比较,发现两个都市文化之异;从文化体制、文化管理的比较,见出两个都市的差距。在都市文化比较中取长补短,可以推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赵园女士的《北京:城与人》从京味小说、北京文化、风俗、语言等各方面来阐释北京的乡土性,而海外汉学家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乃是一部从文学作品解读上海文化符号的著作,作者从都市文化着手,在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框架中提出了都市文化与现代性这一命题.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城市正好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极——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浦江镇文化资源与发展战略理应纳入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浦江镇文化战略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定位,一是必须在都市化进程的总体语境下,重新建构作为大都市郊区乡镇的浦江镇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当代性关系;二是在浦江镇文化发展和软实力战略的层面上.则要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直接联系起来。正在紧张筹办中的2010年世博会,是浦江镇发展在当下所面临的黄金机遇。浦江镇的文化资源从构成上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以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与口头文化为主体的传统上海与江南文化板块:二是由于华侨城、航天城、高新技术加工区等当代力量的强力介入.在其原本属于农业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大都市与国际文化板块,目标是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一个以江南文化中心与国际文化中心为两翼的都市文化副中心。  相似文献   

7.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现代派小说,从整体上看表现出了深深的都市文化意识。它主要表现在对都市生活的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手法的描绘;对都市人深层心理的挖掘;现代派艺术手法的大量运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本文对2泄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预设是自然语言使用时的一种普遍现象,而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文化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要求预设要与文化语境紧密结合,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以各自的社会共识或群体意识来解释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同一种交际行为而导致语用失误。教师对文化预设功能的认识和运用,能够促进师生思维对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语用原则和不同的语用规范,培养文化敏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由于其地里位置的差异、各自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又慢慢演变成自己特殊的文化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以赫哲族民俗故事传说中的翻译为例,进而对意象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作进一步的研究。在翻译这些民俗故事传说中我们要特别把文化意象因素的差异考虑进去以便更加准确的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3.
各地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不少园区缺乏特色,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阻碍了园区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在规划发展中应突出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园区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园区环境的地域文化风情以及在活动设置上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魅力,从而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不断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内化文化品质、沉淀文化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激发学生对文化审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探讨文化语境诸因素对词义的影响,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只学习语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则只是抓住了躯壳,并未领悟其精髓。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大学生由于受到母语的语言规则、文化背景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留学生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经历各种跨文化适应压力。文章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阶段入手,从语言和学术适应、教育适应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讨论留学生所面临的主要跨文化适应压力,从母语文化、自我效能、动机和社会距离等方面分析影响留学生跨文化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以期为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在组合服饰色彩的形式要素和意义要素时,有着不同的组合法则和结构关系。这种内在的组合法则和结构关系正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异族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他们在文化、心理上进行认同的“乡音”。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文章从畲族传统服饰的颜色——青、蓝色来解读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界中,文化多样性表现在人类社会中,两者之间似乎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早已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是它们协同进化的必然产物,它们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繁荣。生物物种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源泉。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稳态延续的根本保证。只有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相互耦合,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