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纵观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感觉步子并不大。虽然我们倡导教师要个性化地教.学生也要个性化地阅读.但总觉语文教学未能根本改变。一篇篇美文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兴趣不浓厚且各种能力提升较慢.教师用课时不少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是我们的眼光只是面向眼前,面向考试的多.却较少思考学生如何适应时代与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生活的外延即是语文教学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引入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要把知识讲活、用活,多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例如笔者曾把“广告”列入了应用文写作中,让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余平男 《贵州教育》2005,(14):34-3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一、教学回归生活,语文充满活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课文的意义;才能…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突出的。在数学课、物理课、政治课里,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教学与生活相对脱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这  相似文献   

9.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有所思,惰有所感,而后撰写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世界。课文只有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的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教材体制下,我们面对的一篇篇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和材料,真正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需要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去挖掘、筛选、提炼,从而变隐性为显性,使"教(学)什么"清晰起来。现以《窃读记》(人教版五上第1课)为例,谈谈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什么"。一、多角度挖掘文本——"有什么"可以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12.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生活的外延即为语文的外延。语文教材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逐渐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14.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曾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的确,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可见语文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师要从单一的重视课本内容的传授,转化为多角度把脉课本,以课本为圆心,向四周扩散,将单一的教材跳到多元的文本,跳到适合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乐土,让学生更广、更多地接触学习材料,海量阅读,厚积薄发,学生才是真正学了语文,将来还会更好地用上语文。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贴近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延伸开去,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的因素……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材料"1。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给学生展现一个生活化的大语文世界,实现"学与用"的教育目标。一、利用多种艺术形式,服务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说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教师,要关注生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认识、体验和感悟。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源泉,为学生搭…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太重视对教材的"三透"处理,即教者要吃透教材、讲透教材,学生要学透教材.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用一节课或几节课"讲学"一篇现代文,而应用一节课或几节课"导学"一篇或几篇现代文,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练"仍然是学好语文的最古老、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仅依靠每学期一本教材,很容易把学生教"死",会让学生们觉得语文特没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内涵是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将大量优秀的阅读材料引进了课堂,才能使语文课程慢慢地焕发活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即是如此。以三年级为例,学生在一学期中,除了要学习一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某时刻某人物写作的某篇文章,其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