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干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2.
三四十年代有些作家的面目,缘于时空关系,或模模胡胡,甚或怪陋狰狞,使人不敢趋前,叶灵凤先生大约就是很“惨”的一个。初则是正在“唇红齿白”时,与鲁迅先生相“骂”,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其实何尝是对手,倒被“骂”个“流氓文人”,“臭”名昭著;继则又在《鲁迅全集》中被“注”为“汉奸”,遗“臭”万年。后此注虽然“注销”,却也并无声闻遐迩的“平反昭雪”,何况斯人已去,身后寂寞,真面目如何,也难得一辨。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时间文坛上关于鲁迅的话题热闹飞扬,一些年轻些的学者和作家“痛骂”鲁迅,不少研究鲁迅的学者则起而“卫护”鲁迅。在一片“骂鲁”和“护鲁”声中,也许到了鲁研界冷静反思我们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了。在加在鲁迅身上的神话色彩渐渐褪去之后,鲁迅研究的“经学”意味依然余韵犹存。它无形之中妨碍着对鲁迅作品深入的研读。 《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仿惶)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是作者胡尹强潜心几年研读的成果。作者以一个小说家的艺术敏感,带着对人的生存处境与命运的人道主…  相似文献   

4.
骂了归骂,但是中国游戏还是要做下去;骂了归骂,但是中国玩家还是要玩下去,仅仅为了两个任何中国人都会心的字:中国。  相似文献   

5.
没有挨过骂的人和没有骂过人的人,大约是不存在的吧. 我不是伴着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或者是和风细雨的呵护声长大的孩子.我们这些来自底层、来自乡村、来自原野山林的孩子,对骂声是不陌生的.骂声就像蘑菇一样,喜欢依附那些散发着湿漉漉的鲜活的生命气息的地方生成,譬如庸碌的街市、匍匐着蟑螂的土炕、蚊虫飞舞的庄稼地、苍莽无际的山林等.这骂声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也有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的.在人与人之间的骂声里,最常见的是长辈骂晚辈和夫妻对骂.长辈骂晚辈,似乎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长辈骂起来是那么干脆利落、理直气壮.夫妻对骂,由于平辈之间的骂,所以哪一方占上风是不固定的.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  程悱 《出版参考》2004,(12):44-44
没有挨过骂的人和没有骂过人的人,大约是不存在的吧。  相似文献   

7.
孔、孟、荀三人是先秦儒家最佳代表者,其骂詈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思想现象。其在骂詈对象、骂詈言辞、骂詈方法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其骂詈既有鲜明的儒家学派共性也蕴涵了其独特的思想、不同的气象以及个性的气质。总体来讲,孔子是"和蔼"之骂詈,孟子是雄辩式骂詈,荀子是统类视域中之骂詈。选取人类社会中骂詈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进行理论观照,集中阐发其文化镜像及其特点,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家。  相似文献   

8.
痴人说梦录     
甲: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乙:什么梦? 甲:我出人出钱又出物,办起了一份报纸,叫编辑、记者天天指着我的鼻子骂,有缺点也骂,没有缺点也骂,把小缺点当成大缺点骂,骂得我狗血淋头,骂得我声誉扫地……乙:你这是痴人说梦,天下哪来这样的大傻瓜? 甲:这叫客现、公正。乙:客现、公正? 甲:对,因为我确实有缺点。乙:有缺点可以实事求是批评。普天之下,没有这样的客现、公正。  相似文献   

9.
有人骂我,我不想多说。我功劳再大没有李经纬大,但李当时刚走,就有很多人骂他  相似文献   

10.
王锋 《今传媒》2005,(9S):104-105
你看那李敖痛贬鲁迅,毕淑敏唾弃垃圾图书,马原泪责小说已死,收藏家怒斥赝品横行,大学生怨言校方之严管,这些骂人者,或声色俱厉,或含怨带愤,所骂亦不尽相同,而他们不都是些“好孩子”么?  相似文献   

11.
老太太     
我说这个老太太爱骂人,最爱骂的是儿女们,有时候也骂老头,不过老头也不是善茬子,于是两个人就对着骂,一个在东屋,一个在西屋,互相的把八辈子老祖宗都翻腾出来。不过还好,俩人这一辈子没少吵架没少骂杖,却不怎么伸手,顶多摔几回茶缸子,扔几回水舀子,过后再捡回来。  相似文献   

12.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13.
有人骂我,我不想多说。我功劳再大没有李经纬大,但李当时刚走,就有很多人骂他  相似文献   

14.
生死聊天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从剧院里看完演出,已经十点多了。刚上出租车的时候没有任何异样。我住在郊区,要经过一条高速公路,司机正常地开始打表,加速,行驶。但没过几分钟,我发现他有些不对。嘴里开始骂骂叨叨,每个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出租车司机,骂道窄,骂前面的司机“肉”,骂油价高,骂世道不好……我沉默。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6,(1):103-103
唐五代词人张泌《浣溪沙》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但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花间集》卷四)1931年鲁迅在读到这首词后,还译成白话诗: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道“杀千刀”!鲁迅是在《唐朝的钉梢》杂文中引出的,后收入《二心集》中。这首古诗今译的表现手法自成一格,值得玩味鲁迅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出版参考》2009,(12):41-4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叶灵凤也可算得上是个复杂人物了。从一些历史材料来看,在先前,人们耿耿于怀于他的,大致上有这样三条:一、二十年代末,他在上海的日子里,曾向鲁迅发过难,曾画过一幅讽刺鲁迅先生的漫画,并附有一段带有点人生攻击意味的说明文字,称鲁迅为“躲在酒缸后面”的“阴阳脸的老人”。他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挨了鲁迅的“骂”,鲁迅在著名的《革命咖啡店》一文中,称叶氏为“年青貌美,齿白唇红”的“革命文学家”。二、离开上海到香港后,在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间,他在日军文化部下属的大冈公司工作过,而那时经常发表他文章的《新东亚》月刊,则又是为  相似文献   

18.
画中有话     
“不怕,有人骂才算成功嘛!” 台湾艺人林湘萍饰演一部电视剧中的蛊惑女,她说不担心因此会被人骂。这句大实话代表了娱乐圈新人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9.
路与怒     
症状:车下是君子,车上变暴君。临床表现:坐到方向盘前就开始情绪失控,车一上路就开始不断咒骂,骂路况、骂行人、骂新手、骂老架,见到别人违章恨不得自己撞上去。轮到自己违章时又骂别人是笨蛋……  相似文献   

20.
"网络代骂"兴起之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中为人不齿的行为--骂街,竟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乃至成为一种十分走俏、效益颇佳的"职业"!据媒体10月5日报道,天津市的网吧中近日悄然出现了一种专门在网络上替人骂街的"职业"--网络代骂.这些人明目张胆地打着"专业代骂"的旗号招揽生意.只要有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佣金,并且提供被骂方的具体信息等,"专业代骂"就会24小时不间断地在网络上破口大骂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