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2.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仅体现译者对语义的把握,同时体现了译者对语音和形式的选择,即译者的主体性.《傲慢与偏见》作为一本外文名著,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与译者的精心翻译与推荐是分不开的.文章以孙致礼、张经浩两位老师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情况及限定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的“忠实”与翻译研究学派提出的“重写”、“操纵”,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译者综合各种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以产出满足译者意图的译本,整个过程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重在原语作者和文本上,而忽视了译者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在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奥斯卡获奖影片<朱诺>的中文字幕翻译,从电影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字幕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译文产生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译者的双语能力,译者自身和目的语的文化价值取向,翻译的目的,读者期待等.本文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最基础的行为"选词",考察译者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0.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作者和原著,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即译者。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阐释学翻译理论逐渐将译者主体性视为其探讨焦点。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阐释学能更好地解释翻译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文章尝试从这四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英译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作者和原著,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即译者。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阐释学翻译理论逐渐将译者主体性视为其探讨焦点。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阐释学能更好地解释翻译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文章尝试从这四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英译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5.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阐释学就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的的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胡晓莹 《海外英语》2014,(4):110-111,123
该文尝试探究在《红高粱》的英译过程中,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翻译步骤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在信赖阶段,引用葛浩文先生的亲口所言来佐证译者对原文本的信赖。在侵入阶段,分为文化的入侵和个人理解入侵两方面来佐证译者主体性在这一环节的体现。在吸收阶段,分为形式的吸收和意义的吸收两方面来阐述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补偿阶段,援引实例,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每一阶段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具有浓郁的学科交叉特色。它把有关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引渡到翻译学领域当中,体现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新性探索。借用生态学的理论逻辑对译者主体性予以肯定和证明,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生态翻译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具体的表现方式。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