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经由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传递到译语文化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在其中.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进行翻译活动时,译作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其所属译语文化的烙印.而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倾向于翻译的社会功能,其时代赋予译者的文化重任更凸现在其译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不同时期出版的《瓦尔登湖》的3个中文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比较分析译语文化介入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译者在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上表现出各自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对原文文本文化的诠释上走的是从归化译语到回归源语表达的演化过程。另外,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以"作者中心"为导向的传统译论,还是翻译文化转向之后的"译者中心"论,都较少考虑首译与重译、前译与后译之间的关系。重译研究对译本关系或译者关系的探讨多从以源文本为标尺的文本分析出发,特别关注译本的优劣以及译者翻译策略的好坏,而对译本之间的相互影响、译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讲,首译问世之后的重译面对的不仅仅是源文本的权威,还要受制于前(首)译的影响。特别是当某译本一旦成为译语语境认可的经典,可以说该译本在译语语境中的影响力甚至能超越原作而成为更高的权威,重译者自此不得不面对该经典带来的影响焦虑。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基于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境研究,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语境对翻译的规约和影响。本文借助语境的研究理论,就《士兵之家》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虽早为学界关注,但是其结构组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译本语言的结构组分属于翻译共相研究,包含源语迁移语、译语文化标记语和译语文化无标记语。这三类基本组分或各自独立地或以组合形式存在于译本语句当中。在文化维度上,翻译文本中的源语迁移语和译语文化标记语分别凸显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它们的共现与交融使译本语言获得双重文化属性,即文化克里奥尔。  相似文献   

10.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2.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英语译本而言就多达十多种,其中又以1976年出版的"官译本"最为特殊。本文以毛泽东诗词"官译本"为例,分别对此译本进行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及语篇层面的翻译补偿分析。翻译补偿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明晰化有助于译者构架原文与译文之间理解的桥梁,也是译者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8.
武晓黎 《考试周刊》2011,(25):26-27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于"仆人",主张译作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事实上,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文学翻译。当然,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重现同一文本的风格。本文拟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针对国内对日本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内涵,以在英汉散文翻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健和夏济安翻译的华盛顿·欧文的文学代表作品《英国乡村》两种译本为例,从散文节奏表现、翻译用词以及翻译语言使用等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我国散文翻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