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萍 《英语广场》2016,(2):44-45
本文以小说《丰乳肥臀》中英文版为语料,梳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同时从译者的翻译美学和原文的语言特征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4.
传统译学视原文、原文作者为绝对权威,译者在翻译研究中被边缘化,处于隐身地位。现当代翻译学宣称译文并非附属于原文,并非是原文的衍生,译者并非次于、低于、劣于原文作者,地位明显获得重视,得以显身。阐释学中,译者并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意义的积极创造主体;功能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要以预期的功能为目的,依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完成翻译行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具有双向性,否认译者的从属地位,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后殖民主义翻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翻译伦理模式下,译者要遵守翻译伦理,做一名有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译者。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实践中,主位-述位结构理论指导译者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自有其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而在段落里,小句依旧是汉英2种文本的分析比较单位。从分析CET4段落翻译入手,指出在汉英翻译中必须注意原文的主位和述位的结构和信息推进模式,尽量保留原文中原有的结构模式;不能保留原文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则必须对原文的信息结构进行重组或调整,以帮助译者做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方平中译本为例,基于目的论,来探究其中俚语的英译汉现象。该文将从译者的视角出发,以译者的目的为研究重点,分析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发现译者的目的是如何影响和决定《呼啸山庄》中俚语的汉译。研究发现:(1)从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来看,译者通常是从"归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以更好地满足汉语读者的需要;(2)从译者选用的翻译方法来看,译者通常选用直译、意译、增译、音译等方法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翻译单位"将翻译中的原文切成一个个不同的单位,不仅破坏了原文本身的整体性,更加限制了译者在译语表达中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为译者戴上了一个沉重的"镣铐"。本文从短语、句子和语篇等三种常见的翻译单位出发,批判了"翻译单位"对译者的束缚,实现了对"翻译单位"的解构与译者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翟象俊译本中对话部分的译文为例,说明在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是达到翻译目的的必要手段,但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脱离原文任意发挥。相反,这是尊重原文,给译者不以文字表层为限的自由,以完成作者表达的原意为目的,使译文最终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宾逊的《译者登场》一书,以翻译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批判了西方主流译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种种可能。通过解读,得出译者可以以自身感受决定原文和译文的趋势,这是独白而非对话。  相似文献   

11.
陆丽英 《文教资料》2008,(30):61-62
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在选择原文时具有主动性,在运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上以及在理解和表达原文上具有能动性.翻译过程是译者与原文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静 《英语广场》2020,(6):10-11
本文主要讨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三方面的作用,即对原作的理解作用、对译文的创造作用、对读者的传递作用。本文以《道德经》不同英译本为例,以三个例句分别从理解原文、创作译文、传递读者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不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差异、创作思路的区别,会导致其向读者传递的译文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Gutt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Howard Goldblatt《酒国》英译本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应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较为准确地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盼,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汉语成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光辉 《文教资料》2009,(36):35-36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与从心所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沟通要通过翻译。研究语言的不可译性有助于回顾我们的翻译工作 ,修订我们的翻译标准 ,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本文以汉语语文为例 ,从拆字、连珠联、藏头句、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段出发 ,探讨汉语文的不可译性以及应对的方法 ,并举例评说 ,同时指出 ,就译者而言 ,原文文本是客体 ,译者是主体 ,所谓“信”,是指“译者 (必需做到的 )对原文文本的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所谓“达”,则是指“译者 (必须根据自己对原文的全面正确理解 )用译入语如实地把原文译出”,由此可见 ,“信、达”是因人而异 ,是一个变数 ,任何译者都必需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理论入手,以彭斯诗“ARedRedRose”的三个中译本为例肯定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忠实原文以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无论是翻译实践活动还是译论研究都以原文为第一要义,强调原作者的绝对权威,从而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译者很少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现以《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中《浪漫》一文为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操作理据、思维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