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笋》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第1自然段是这样叙述的: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如何引领学生感悟其动态的画面,领悟春笋奋力向上,想融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是  相似文献   

2.
文本研读中的价值错位,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文本研读中,有三种价值错位现象特别突出。 一、用“阅读价值”替代“教学价值” 每一篇课文,都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测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肩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本”的定义,向来有多种阐释,这里,我只将其定位为语文教科书中的具体课文。因之,我所言说的“文本价值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是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是这些课文满足语文课程需求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记得前年刚刚进入广州外国语学校的时候,教科室安排我讲一节校级公开课。一位同事建议我讲《长亭送别》,但我觉得自己好像讲不出什么东西来,于是选择了《等待戈多》。当时学生和老师都很费解:为什么选择那么难又那么长的一篇课文来讲公开课。孙绍振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6.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 ,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 ,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 ,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终究是个“我”字当头 ,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 ,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 ,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 ,若哪位学生大胆提出点儿自己的看法 ,不但学生“死定” ,当教师的也会觉得“栽定” ,认为这节课备得不充分 ,讲得不好。这样自然是“教师中心”…  相似文献   

8.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一幅独具匠心的板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喜欢色彩鲜艳、文字简单、辅之以图示式的板书。教学《春笋》一课,我设计了一幅递进式、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板书。《春笋》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能背诵课文,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  相似文献   

9.
《天马》一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马里面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主要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文章表达生动且严谨,说明顺序清晰而自然,是一篇读写价值丰富的选文。一、关于写作题材从广义上讲,这篇课文可  相似文献   

10.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11.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故事里,以寓言的形式把寓意融在其中,这样的一篇语言通俗、流畅易懂的寓言.在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课文的重点训练应落在哪儿?这篇文字的寓意如何表述呢?.  相似文献   

13.
《春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内容形象生动,是我最喜欢的课文之一。“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多可爱呀!(出示多媒体画面)可是他睡得太香了!我们一起来……”还没等我说完,几声口哨把我的话打断了。循声望去,只见小乐把头埋得低低的,小脸涨得通红,还不时地偷看我一眼。我很矛盾,批评他吧,怕挫伤他的积极性,不批评他吧,又扰乱了教学秩序,而且上课还敢吹口哨。这时,我想起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张扬个性的促进者。上课的时候,清脆的鸟叫,适时的配合,恰到好处,这不正是个性的张扬吗?我渐渐露出笑容,轻轻…  相似文献   

14.
文本研读中的价值错位,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文本研读中,有三种价值错位现象特别突出。一、用"阅读价值"替代"教学价值"每一篇课文,都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启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体现在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呈现中,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这节课是湖北省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结题大会上谭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个人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这节课具有典型意义。下面就从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两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从学理上说,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独特性,有着各自的特质,简言之,文本都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师的执教水平和语文教学的魅力全在于发现这种不同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生生不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解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对这一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能做到在整体感知课文的 基础上,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  相似文献   

17.
课始"味"已出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要先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  相似文献   

18.
《春笋》这篇课文 ,用拟人化的手法 ,以诗一般的语言 ,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 ,破土而出 ,旺盛生长的情景。依据教材特点 ,以及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易被外界刺激感染的心理特征 ,提出下面教学设计构想 ,供大家借鉴。一、解读春笋 ,激发异想揭示课题后 ,便请学生取出他们从竹园里挖来 ,或从菜市上买来的春笋 ,眼里看 ,手中玩。春笋那尖尖的脑袋 ,胖胖的身体 ,会让孩子们想起扯去胡子的包谷、又甜又粉的烤山芋 ,甚至溜溜打转的陀螺……再让学生一层一层地剥去春笋的“外衣” ,抚摸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在感知春笋的鲜嫩…  相似文献   

19.
一、抛开文体,随意解读文本教学中,从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始到结束,对文体不管不顾,一字不提该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始终以“文章”称之。学生学完了课文尚不知是什么文体,只知学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5月6日,我在宜昌市小学‘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共同体'课例展示与交流的活动中,上了一节展示课,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普罗米修斯》。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欣喜之余,回想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应是精彩的朗读指导。课文的第6、7自然段,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