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别采用LPR-SC-MS/TE法制备一种亚波长结构金属薄膜:铜纳米线/金属膜复合结构。在这种复合结构中,铜纳米线平行镶嵌于金属膜中。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复合结构膜的形貌及光学吸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采用LPR-SC-MS/TE法制备的铜纳米线/金属复合结构膜中仅同质的铜纳米线/铜膜复合结构在656 nm波长处出现一个明显的SPR共振吸收峰,而异质的复合结构在可见光范围内未出现SPR共振吸收峰。  相似文献   

2.
用同一种制备方法在玻璃和金衬底上分别制备有机高聚物薄膜;用原子力扫描显微镜对两种薄膜观测发现,高聚物—金属界面比高聚物—玻璃界面薄膜要平整、均匀的多,玻璃衬底上形成的高聚物界面高分子有明显的取向结构;用棱镜耦合法对两种不同衬底的高聚物薄膜波导进行同一条件下的m线观察,发现金属衬底上有机波导的m线要比玻璃衬底上有机波导的m线清晰。说明了衬底的不同会导致薄膜界面中的微观结构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波导的光学性能产生影响,解释了不同衬底的薄膜波导为何在光学性能上会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金属卤化物与醇反应合成了乙醇铌、乙醇钽,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并对乙醇铌、乙醇钽、乙醇钾的混合溶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为KTN等铁电簿膜提供了所需的金属醇盐原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铒镱共掺磷酸盐波导光放大器,实验研究交换熔盐中的Ag离子浓度和交换时间对波导折射率和深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微电子的一些基本工艺制备8μm,10μm以及12μm宽度的Al条形掩模,并根据不同的AgNO_3浓度以及不同的交换时间得到不同的波导深度样品.然后在光学位移平台上对制备的条形波导进行测试,其中10μm宽,6μm深的条形波导的信号光输出功率为9μW,信号光净增益达3.0 d B/cm.  相似文献   

5.
探讨如何用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ECRCVD)设备制备非晶态氮化硅介质膜和光学膜。通过改变工艺条件中的微波功率、硅烷(SiH4)、氮气(N2)、氢气(Ar)流量、样品台温度等,控制和优化氮化硅(SiN2)折射率争生长速率。得到了各工艺条件对氮化硅(SiN2)折射率争生长速率影响曲线;通过测量用本方法制备的高反膜系的反射率。证实了镀光学膜时理论值与实际值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6.
在磷酸电解液中,利用一次阳极氧化工艺成功的制备了具有结构色的多孔氧化铝薄膜。采用交流电沉积方法在氧化铝薄膜的孔洞中沉积金属Co纳米线,得到了高机械强度且具有高饱和度结构色的复合薄膜。控制氧化时间,可以调控复合薄膜结构色的颜色。采用遮挡法,结合多次电沉积工艺,成功的制备出具有彩色图案的复合薄膜。理论分析了薄膜结构色的变化与其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铋纳米线阵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沉积技术 ,通过将铋沉积到氧化铝多孔膜的纳米级微孔内 ,制备铋纳米线阵列材料 .实验发现 ,温度对电沉积过程有显著影响 ,镀液中铋以简单 Bi3 离子形式存在有助于金属铋沉积到氧化铝多孔膜的纳米级微孔内 .由于 Bi3 离子在氧化铝模板的纳米级微孔内扩散困难 ,故采取脉冲电沉积工艺 .XRD分析显示 ,通过电沉积工艺制备出了 Bi纳米线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消失模铸造法制备金属基超硬砂轮可以解决传统的粉末冶金热压法制备金属结合剂砂轮时为了防止合金过热而采用较低热压温度和较短烧结时间从而导致胎体对磨粒把持力较弱的问题。消失模铸造制备砂轮的关键技术之一是EPS/磨粒复合模样的制备。本文对磨粒表面镀膜及复合模样发泡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浓度的PS溶液对磨粒进行镀膜处理效果较好。SiC磨粒与EPS珠粒混合后直接一次发泡成型可获得磨粒均匀分散于发泡体中的模样;而金刚石颗粒与预发后的EPS颗粒经混合并压实后再经二次发泡获得的复合模样比不预发的发泡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多层介质高反膜理论设计与光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膜系设计软件Essential Macloed,模拟多孔介质薄膜,用堆积密度的概念模拟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多孔薄膜的折射率;利用反射率增幅分析和膜层制备难度分析来选择理想的膜系设计;通过计算分析了经典四分之一波长膜系的光学特性,为多层高反膜的化学法制备与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托在研项目,通过对"泡沫金属基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分析"的实践过程,使本科生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科研设备,完成对泡沫金属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并对不同泡沫金属及孔隙数密度下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钟形真空室实验台的搭建及泡沫金属/石蜡制备的实践锻炼,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独立思考及动手实验能力,从而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薄膜波导在电光调制下TEl模与TMm 模之间的耦合情况。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电磁场理论,由电子注在波导中的辐射过程,推导出由电流所激励的电磁波的辐射功率等于电流对场所作的功,证明了电子流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关系,直接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微波电子器件理论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3.
两类聚苯胺复合基体手性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制备了MnZn铁氧体聚苯胺复合基体和Fe3O4聚苯胺复合基体的碳纤维手性材料,利用微波国波导法在8.5-11.0GHz频宽内测量了各手性材料的电磁参量,计算出自由空间中的短路反射系数。对短路反射系数受频率、基体中铁氧体浓度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用单晶Si(111)和载玻片制备了SiO2薄膜。对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测试不同退火温度下SiO2薄膜的微结构、透反射曲线和红外吸收谱。研究表明:退火后SiO2薄膜仍为四方结构,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晶格常数与标准值相比均稍小。退火温度对薄膜平均反射率影响不明显;薄膜平均透射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制备多晶硅薄膜,研究了非晶硅薄膜的快速热退火(RTA)技术.先利用PECVD设备沉积非晶硅薄膜,然后把其放入快速热退火炉中进行退火.退火后的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Raman测试仪分析其晶体结构,研究了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对非晶硅薄膜晶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Sr(OOCCH3)2·H2O,Ti(OC4H9)4为原料,用溶胶-凝胶工艺成功地进行了STO薄膜的制备,溶胶薄膜经过575℃-725℃/60 min退火形成立方钙钛矿结构。用XRD、SEM等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证明了该薄膜是纳米晶体结构,制定了SrTiO3薄膜的最佳退火工艺。STO薄膜的介电特性分析:在100 kHz下,室温时,STO薄膜的介电常数为475而介电损耗为0.050。  相似文献   

17.
In的掺杂对化学水浴沉积SnS薄膜电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nS and SnS: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to glass substrates by chemical bath technique. The structur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SnS:In films were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respectivel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In in the films. The undoped SnS film exhibited a rather high resistivity and InCl3 could reduce the resistivity of these films by two orders approximately. The band gaps of the SnS and SnS:In films were evaluated from the optical transmission spectra.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氧化铪钯的方法,在硅衬底成功制备了高介电HfOxNy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氮的掺入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N的掺杂改善了HfO2薄膜的表面形貌,同时抑制了高温退火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增加;通过椭圆偏振仪对薄膜的光学特性的研究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纯镁及AZ61镁合金在磷酸盐中形成转化膜后,分别在水、碱溶液及钒盐溶液中进行封闭处理.采用点滴腐蚀试验、孔隙率测试和模拟海水浸泡法对封闭后的膜层的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用显微镜对腐蚀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讨论了腐蚀机理.试验表明,在水中封闭的膜层的耐蚀性最好,膜层的孔隙率最低;纯镁的表面转化膜层的耐海水腐蚀性能比镁合金AZ61的表面转化膜层耐海水腐蚀性能好.  相似文献   

20.
Field emission from Si tips coated with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Recently, carbon nanotube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a possible material for fabrication of cold cathodes [1-3]. It was found that the field enhancement from carbon nano-tubes exhibited large local field enhancement and considerable field emission currents at relatively low applied voltage. Carbon nanotube-based field emission displays have been fabricated using well-aligned nano-tube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