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受其要素禀赋状况的制约,外国直接投资也会根据东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进行产业选择。而要素禀赋结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作动态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禀赋结构的这种动态变化相适应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不断积累更“高级”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应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来确定区域最优产业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违反比较优势原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章依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落户泉州的原因,通过相关调研数据证实融资难不是困扰泉州企业的根本问题,企业需要的是在转型发展方面得到配套支持。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在泉州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政府应依据泉州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判断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及最优金融结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为企业转型升级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后发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基础的产业升级普遍面临低端锁定困境.其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低级要素的禀赋优势,而向下竞争政策和交易效率劣势又进一步诱发对低级要素的路径依赖,难以形成与产业升级所匹配的后天高级要素和区域创新能力.适时采取向上竞争政策,以制度红利替代人口红利,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产业转移和优势企业成长的新比较优势,是后发地区打破低端锁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模式的局限性,国内价值链构建理论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撑。国内价值链构建视角下,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禀赋结构、比较优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中原经济区应选择产业内升级路径,探索加快产业升级的新思路,寻求支撑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找准推进产业升级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新兴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优势办学、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新兴专业群发展的内外部制约要素,并构建新兴专业群对外“匹配”、对内“融聚”、动态“调整”、系统“育人”的四维要素逻辑,为进一步形成新兴专业群的特色建设与竞争优势,从内外要素禀赋角度打造集群质量提升的“四位体系”,保障新兴专业群集优成特。  相似文献   

6.
推进供给侧改革,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以供给侧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四大生产要素为分析对象,深入分析南宁市产业发展生产要素现状,阐述南宁市产业及结构存在的问题。从"产城融合"角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入手,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平台,聚焦外部资源要素,打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角度,构建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南宁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7.
跨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及自然禀赋上的互补性必然决定了走资源共享的合作化之路。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和局限于旅游资源的禀赋,还应依靠资源、市场、企业、政府等的良好配合。以川渝区域为例,运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通过对川渝区域旅游合作比较优势的分析,明确了川渝两地进行合作的比较优势及障碍,其目的是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用"钻石体系"构建川渝区域旅游合作的竞争优势,增强川渝两地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毕节试验区是一个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这为毕节试验区形成和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的依托条件和物质基础.在分析资源型产业集群特征基础上对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缺陷进行研究,并针对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和长效发展是试验区现在争未来实施“三化同步”战略不可逾越的鸿沟,打遣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毕节市经济发展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是以批判比较优势理论静态性质为自己立论的。而实际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因承认“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变化而使自己具有了动态性质,所以,“比较优势陷阱”理论依然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明。产品要素密集度和国家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通过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使其赢得动态比较优势,所以,长期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并不会跌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要素禀赋使江苏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无法改变外贸企业国内外市场中间人的状况,无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档次。香港利丰贸易依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外贸经营模式的现代化,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取得了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为江苏外贸产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需求的角度来考查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假设存在一个各方面资源禀赋都相同的两国经济和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消费者发生了更加偏好本国产品的口味变化,得出偏好变化会引起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升级,并打破对称的两国经济均衡。  相似文献   

12.
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该区域持续发展关键。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资本和技术创新不足,短期内应大力基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适当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长期促进要素禀赋升级,进而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3.
资源产业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性产业。区域资源产业往往存在着物耗和能耗大、产业结构单一、自我积累和自我创新发展能力差、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改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观为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观和和谐观,实施科技先导与转型升级、空间整合与资源安全、纵深利用与接续产业、限量开发与资源产业生态建设等资源产业发展战略,以使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和资源产业能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其发展依赖于资源禀赋结构。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培育,要建立在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依托于工业化进程、现代制造业升级、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构筑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服务为支撑、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为基础,对珠三角制造业的要素投入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要素禀赋的交化对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代职校生》2011,(4):6-9
产业结构的升级,简单地说,就是工业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产业素质与效率均有所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其中,技术水平与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沿海产业转移不断深化背景下,毗邻粤港澳地区、拥有独特地域及后发资源优势的贺州,要实现生产要素充分释放和产业承接的科学对接,必须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对接载体——工业园区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分析其工业园区在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得与失,结合当前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将产业承接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东南亚跨国经营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如果国家之间存在相对生产成本差异,那么一国就能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要素禀赋论则解释了比较利益的来源,各国不同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有差别,而且这些不同的要素供给影响了生产特定产品的成本。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我国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资源禀赋相似,要素含量相近产品的双向贸易也很大,上述理论就好象表明我国在该地区从事跨国经营没有可行性,而我们采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则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新阶段河南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伟 《现代企业教育》2010,(24):110-112
河南工业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面临新的环境变化与要素禀赋结构的演进,河南工业应采取以产业内升级为主的结构调整思路,支撑河南工业结构调整的技术路径应建立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技术存量的基础上,立足适用技术,突破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瓶颈。寻求本地传统优势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点。依托重工业技术打造强大的制造业技术平台,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技术选择要保持“有限赶超”。  相似文献   

20.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黄石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定后,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经济,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优势。本文在对黄石市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战略转型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