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3.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一谈起"惩罚"二字,教师大都谈"惩"色变,取而代之的是"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似乎教师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孰不知教育应当是赏识、激励、惩罚并重,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艺术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合理的、适度的惩罚同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谈谈在教学中运用批评  相似文献   

7.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由此所引发出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渐露头角。蛮横、任性、早熟等特征已经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如何教育好这些学生,成了当代教育工作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这种形式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而得以提出来。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罚”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讲究一些惩罚策略,裹一些“糖衣”,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老师极力推崇赏识教育的时候,不应忘记,教育中的惩罚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有时看到教育中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批评,批评轻了学生视若耳旁风,批评重了学生会“上告”。甚至个别老师被学生从课堂中“哄”跑,丧尽师道尊严。在社会生活中,谁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谁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既然惩罚不能从我们国家中消失,那么学校教育中就不能没有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讲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  相似文献   

11.
王新梅 《河南教育》2005,(11):42-43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  相似文献   

13.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5.
《广东教育》2003,(1):53-5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孙云晓说,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而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们也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媒体对几个因受批评而自杀的学生的报导,更使“惩罚”成为教育中一个不言而喻的禁区。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却明确地提出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观点,为“惩罚”讨说法,引起了广大师生、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孙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18.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相似文献   

19.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20.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